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城市如何以及呈何种模式增长,以及城市增长的驱动力等信息是了解城市化的基本信息,是定量分析城市化生态环境后果的第一步。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上海市为例,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景观格局指数和偏最小二乘回归等方法,监测城市景观变化,定量分析城市景观的时空动态格局,并对城市增长的速度、模式及其驱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缓解城市化负面效应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指数阈值法、监督分类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适用于上海城市景观的遥感分类,7个时相(1985、1989、1995、2000、2005、2009和2013年)的城市景观分类的数量和位置吻合度均超过90%,标准Kappa系数均达0.74以上。(2)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以农田为主的大量自然、半自然景观转换为城市用地、公共绿地、水产养殖等人工景观,整体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加,城市、农田景观整体形状复杂化,而绿地、水体景观趋于规则化,城市景观呈现离散到聚集分布,而其它非城市景观趋向离散分布。(3)城乡梯度上,上海城市景观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特征。多数景观格局指数呈现多峰的波形变化格局,而城市景观类型比例单调递减;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展,城郊过渡区域的景观变化最为剧烈,且位置上逐渐远离市中心;城市化导致中心城区景观聚集分布,景观异质性、破碎化程度较小,趋向同质化,而郊区景观趋于离散分布,破碎化程度增加,趋向异质性和复杂化。(4)1985-2013年,上海市及其区县的城市面积呈显著的逻辑斯蒂(Logistic)增长,增长幅度从0.43倍(中心城区)到13.63倍(松江)不等。上海市及其区县城市景观的年均增长率呈现单峰或双峰的波形变化格局,数值从0.05%到20.92%不等,其中,1995-2000年城市增长速率最快。(5)城市面积年均增长率、景观扩展指数、以及景观格局指数的时间曲线表明上海市近30年的城市增长经历着扩散和聚合的交替过程,证明上海城市增长符合扩散-聚合假说。(6)上海市城市增长受非农业人口、GDP、工业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房地产投资以及实际利用外资额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其中,经济增长、工业化与城市人口增长是上海市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各项投资以及外资的涌入也推动着上海市城市面积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