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之研究

来源 :外交学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inyue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虽然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开始了,但是,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翻译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是语言学派,该学派的理论家将翻译活动视为语言学的任务,认为译者的任务就是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根据给定的定义译成信号,然后发给目标语读者。因此,翻译研究仅仅局限于文本对比和语言转移的范围内,而翻译活动中最具活力的成分即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研究被忽视了。8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实现了“文化转向”,译学研究经历了“语言-文化-人”的转变。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的一个本质区别就是,翻译研究,如同一切人文科学一样,毕竟涉及到人的主体意识,人是译事活动的主体,是翻译过程的中心。本文通过对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剖析,阐述了文学翻译是创造性叛逆这一客观存在,探讨并揭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历史存在,即语言学翻译论中译者主体性之遮蔽和传统翻译艺术论中译者主体性之尴尬。通过对译者主体性过分张扬的分析论述,深化和开拓对译者主体性地位的认识,并以林语堂的翻译为例加以分析,提出和倡导主体间性思想,而积极互动的主体间性是实现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和谐共存的最佳途径。
其他文献
一般认为,翻译研究可大致分为翻译产品研究和翻译过程研究两大类别。长期以来,译界中人所关注的多是对译本的静态描写与解释,而就翻译产品的生成过程则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众
本论文用声学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哈穆尼堪人所使用的蒙古语元音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论文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导论,论文主体(五个部分),结论,参考文献等。导论,交代了
这篇论文主要讨论了汉语普通话中“有”字存在句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以及“有”字存在句中的存在名词组所表现出的定指效应。本文介绍了关于英汉语中存在句研究,尤其是定指
加快推进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是落实国家战略规划的必然选择,是优化中原地区空间布局的重要举措,促进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培育中部地区北部板块新的
生成语法的及物性定义把句子分为为及物性句子和不及物性句子。含有宾语的属于及物性句子,没有的属于不及物性句子。这个定义存在不少问题,如并非所有含宾语的句子都是及物性
本文从蒙古文信息处理实际要求出发,对蒙古语形容词和复合名词的语义搭配问题进行了探索,并以形式化的方法描述了其搭配规律。论文的结构和基本内容如下:导论部分讲述了选题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汉语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此期语言较之先秦两汉大为不同,鲜明地表现为文言与口语逐渐分离。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是由于汉语
目的通过观察清热活血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的肠道微生态和Th17/Treg平衡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umatoid arthritis,RA)的机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这种交流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交流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交流,也即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因而不同民族语言的语言要素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会有所差别,尤其是在词汇方面。由于汉族和蒙古族在历史、社会制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