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名著复译的现象就已经很普遍,对同一名著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翻译批评首先可以通过对译本的比较再现不同译本的优劣得失,为读者选择优秀译本提供依据。其次,翻译批评通过对不同的译者如何运用相同或者不同的手段处理同一语言现象,达到相同或不同的效果评析,深入地探讨翻译策略和方法,对翻译理论建设具有一定意义。再者,翻译批评有助于译本本身改进和质量提高。文章比较分析了分别由刘重德,张经浩,孙致礼翻译的简·奥斯汀的名著《爱玛》的三个中译本。作者试图对这三个不同译本所采用的主要翻译策略进行比较研究。 异化翻译方法和归化翻译方法是这三个中译本所采用的主要的翻译策略,这两种翻译策略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文章的目的是分析三位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使译文取得不同的翻译效果进而指出不同译本各自的优缺点。 首先,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国内外翻译理论界对于异化翻译方法和归化翻译方法的争论,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对于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能否正确的选择异化方法或是归化方法是翻译成功的关键因素。作者运用描写理论探讨了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与传统规范性理论不同,描写理论强调对翻译的研究应该放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 其次,文章提出译者选择翻译策略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如作者主观因素,客观社会文化因素和读者接受因素。文章探讨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导致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有所改变。 最后,文章从译文对原文风格再现角度并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对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文章希望通过这种比较研究为提高译本的质量贡献一份锦薄之力。 根据上述对三个译本的比较研究,作者认为在异化翻译方法与归化翻译方法之间做出一种有度的妥协是明智的选择。归化策略可以提高译本的可读性,而异化策略则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文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