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的茶叶贸易主要分为官茶、商茶两大类。政府对其管理主要采取颁行茶引的方式,通过对茶引的严格控制实现对茶叶贸易的控制,目的在于把茶叶贸易利润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实现政府收益最大化。在这一主导思想的指引下,政府对官茶和商茶的管理办法又各具特点。官茶主要用来在西北边境储边易马,对它的管理主要服务于战略目的。对于商茶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因此征税是其终极目标。道光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清政府对茶叶贸易的控制逐渐减弱,传统的茶引体制慢慢被征收茶税和茶厘所取代,自由贸易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在官茶和商茶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用来易马的官茶主要是通过商人贩运过来的,商人在缴纳一定的本色茶之后,剩下的部分可以听商自卖。其次,在茶马贸易松弛以后,官茶和商茶又在市场上进行直接的竞争。在茶叶贸易制度施行的过程中,由于客观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由于各种制度内在因素的不协调,由于制度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茶叶贸易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地变迁之中。清代的茶叶贸易制度开始制定的时候,就体现出了浓厚的路径依赖色彩,在初始阶段较好的促进了茶叶贸易的发展。随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不适性,需要政府对其进行变革。当发展产生新的制度需求的时候,清政府却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的制度供给,没有对茶农、‘茶商的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没有对茶叶贸易进行必要的支持,可以说是政府的一种缺位。最终,清代的茶叶贸易在内忧外患的共同作用下,走向了没落。这是一个生动的案例,对现今的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