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中国古代,祭祀与战争被视为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件大事。近年来,发现和发掘了大量用于祭祀的礼制建筑遗址,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和中国古代礼制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文收录了汉唐都城礼制建筑遗址的考古资料和相关文献,以朝代和都城为坐标,对每一时期、每一都城礼制建筑的建筑结构、分布状况、分布规律、祭祀对象作了力所能及的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汉唐礼制存在着两个发展趋势,一是礼制逐步规范、简化的趋势,二是礼制逐步沦为政治的附庸。 汉唐时期,随着国家祀典的逐步形成,郊祀天地、大享明堂、左祖右社、五郊迎气、朝日夕月、东耕西蚕逐渐成为国家大祀的基本内容。这套制度的建立,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 随着皇权的加强,至上神昊天上帝的地位得以确立,天地诸神也被确立了明确的等级制度。昊天上帝、五方上帝、五人帝、日月星辰、五岳四渎、名山大川、川林沼泽等构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这种神的等级世界,同现实世界的等级制度是一致的。同时,随着神的等级世界的建立,现实社会中不同阶层的祭祀权利也有了明确的划分,郊天成为皇帝的特权,“天子七庙、诸侯五庙”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太学与国子学也成为分别士庶的教化场所。 西汉中晚期以后,阴阳五行的观念和儒家礼教逐步成为封建王朝的国家哲学,都城礼制建筑也被按照这些哲学原则予以安置,如南郊祭天,以先祖配;北郊祭地,以先妣配,这种制度就是严格按照阴阳观念确立的。将群神以类相从、分别祭祀于五郊坛的作法,也是五行观念在祭祀传统上的反映。 随着儒家礼教观念的巩固和加强,礼制建筑的教化功能愈来愈明显,通过祭祀来实现尊君、抑臣、治民的意图愈来愈明确.于是,大享明堂、释奠孔子、东耕西蚕越来越受到帝王们的重视,以达到隆祖尊君、推行教化、劝课农桑的目的。 祭祀遗址的选位、修建和内部结构的设计有着严格的规划原则,深刻体现了古人的思想意识,同时也打上了当时社会政治形势的烙印。我们可以看到,汉唐时期,随着历史的推移,礼制建筑建筑的位置逐步从宫城向城郊移动,标志着神权逐步沦为皇权的附庸。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祭祀对象的确立和祭祀仪式的举行,也往往蕴藏着深刻的政治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