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的积极推进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城市交通问题等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是建设“以人为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重要挑战。同时,城市土地资源低效利用、非集约节约利用、利用强度过大、供需矛盾突出等严重制约着城市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影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本文有必要对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可持续承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本文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承载力内涵,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土地承载力、城市承载力、城市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文献,并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了述评分析。然后,本文简述了与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相关的理论方法,阐述了从 PSR、DSR到 DPSIR模型的发展历程,归纳出反映城市土地可持续承载、可持续利用的各项指标,给出了DPSIR框架下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概念模型、综合评价概念模型、影响因素概念模型,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铺垫和技术支撑。 2.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研究。本文从城市土地支撑力水平和城市土地受压力强度这一视角出发,构建了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指标体系,采用灰关联熵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结合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给出了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2009年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ArcGIS技术和GeoDa软件对其系统协调发展度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都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布格局;2009年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呈现出高低相异的空间分散格局。 3.城市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本文着重将“科技文化承载力”作为单一维度纳入到指标体系中,对城市土地支撑力水平和城市土地受压力强度进行了融合更新,构建了一套更为合理的城市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局部变权法测算各个城市6个子承载力的客观变权重,结合TOPSIS法给出了局部变权TOPSIS模型的计算步骤,对2009年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给出了其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类型分区和空间承载特征。结果显示:本文得到了31个城市土地的“短板子承载力”和分区类型;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间承载特征差异相对较为明显。此外,本文对2009年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并探讨了其承载状态和系统协调发展度的关系。 4.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回归分析。由于在空间集聚或空间分散地区部分城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及其空间承载状态仍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故本文选取了与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较为密切的15个基础指标,归纳出了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3个主要因素,即:城市土地人口因素、城市土地资源环境因素、城市土地经济社会因素,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测算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因变量及其3个因素自变量的“评价变量数据”,对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对2009年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增强,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环境承载力的优化,土地经济承载力、土地社会承载力的拉动,能够相当幅度地提升城市土地的可持续承载水平,挖掘出城市土地的潜在综合承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