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场域中的“农民工”叙事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ee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农民,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随着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他们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成为非农非工,亦农亦工的别样群体。文学由乡村书写进入底层“农民工”书写。在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反映农民工身体困顿与灵魂无所皈依的农民工文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在商业时代文学生产环境下,将农民工文学置于当代文学生产机制中进行研究,探寻农民工文学的价值形态与美学形态,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进入高峰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农民工正是与现代化和城市化相关的关键性要素。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他们身体进入了城市,文化上却无法融入城市,在文化意义上,农民工是城市的他者,“农民”是一个类似于霍桑红字的耻辱标记,他们不被城市接纳,也无法回到乡村,只能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游荡,是一个困顿的身体存在。   文学中的农民工,是作家的想象与话语建构,“农民”、“进城农民”、“农民工”等一直存在于精英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之中,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在新的文学生产机制的作用下,农民工的自我书写——“打工文学”成为可能,打破了精英知识分子作家一元化的“农民工”叙事格局,呈现“农民工”书写的多元化格局。从精英知识分子的叙事视角出发,“农民工”是被想象、被建构的他者,处于精英知识分子作家的价值体系、精神内涵与话语谱系之中。从打工作家的叙事角度来看,“农民工”是他们对自我的建构与想象,带有亲历性与现场感,是自我经验的表述,局内人的书写。   本文以文学场域理论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文学生产机制为切入点,由外向内地深入研究农民工文学,寻找精英知识分子的“农民工”叙事与农民工的自我书写——“打工文学”之间的内在逻辑、演变过程,动态地呈现农民工文学的价值形态与审美形态。   本文具有两个研究视角: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外部研究主要从文学的生产机制:文学组织、文学期刊、文学评奖与文学批评等方面论证在文学的商品化、经济化浪潮中,农民工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并形成“农民工”他者叙事与自我书写的多元化格局。从现有文学秩序的认可度及拥有象征资本、文化资本的情况来看,打工文学是文学场的新来者。知识分子作家的“农民工"书写与打工文学拥有不同的生产机制,属于不同的生产与发行圈子:精英圈子与大众圈子。在精英文学的强势影响下,以及打工文学市场的逐渐萎缩,打工文学的生产机制呈现开放性结构,接受来自文学权威机构的收编。内部研究则是深入到文本之中,进行思想内涵与美学分析。在文化工业批量化生产环境下,复杂的叙事技巧简单化,日常生活经验融入文学的审美原则,必然影响到农民工文学的审美特征。不但为精英作家创作的“农民工"文学的大众化、日常化提供了美学上的合法性,也为“原生态”的打工文学进入主流文学生产机制提供了美学上的条件。但精英导向的纯文学的审美秩序的权威地位并未被撼动,打工文学并未获取美学上的合法性地位。由此导致一方面“农民工”在知识分子的文化视野中与在农民工的自我表述中,具有了多元形态及复调式的审美特征;另一方面是合法性地位的争夺,导致知识分子作家“农民工”叙事的底层立场的形成与“农民工”自我叙事的他者化倾向,打工作家的农民工身份终将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精英作家的“农民工”叙事与打工文学的美学经验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以及对全文进行总结的第五章。   绪论:从研究农民工文学的重要意义入手,通过农民工文学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并对基本的概念进行界定,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   第一章:将打工文学置于文学场域中,研究打工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呈现打工文学的基本形态。本章围绕打工文学的文学批评、文学组织、文学刊物展开论证打工文学如何成为了文学场域中的新来者,是开展后面各章节研究的基础。第一节从打工文学的理论与批评切入,研究打工文学的基本形态。第二节从文学组织的角度切入,研究打工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论证打工文学的自发性组织——文学社团到地方文联、作协介入的文学社区内在的发展演变轨迹以及打工文学场域的形成。第三节从打工文学的自创刊物《打工诗人》入手,论证打工文学从道德合法性方面取得进入主流文坛的许可证。《打工诗人》的“出炉”成为打工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事件。本章概括出打工文学的基本特征:社会效应与审美效应的反差。   第二章:主要从文学生产机制的角度研究“农民工”书写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这一章是全文的重点与难点,需要梳理文学场中打工文学与精英文学的逻辑关系以及动态的发展轨迹,并探寻核心的影响因素。   本章选取代表性的文学期刊《人民文学》、《佛山文艺》,以及主要文学奖项及文学理论与批评进行研究,由此呈现打工文学与精英知识分子“农民工”书写的动态的多元化格局。在“农民工”书写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文学生产机制——文学期刊、文学评奖、文学理论与批评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章第一节、第二节研究“国刊”《人民文学》自上而下的生产机制与地市级刊物《佛山文艺》自下而上的生产机制如何形成对接,共同推动“农民工”书写多元化格局的形成;第三节研究主要的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排行榜、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分别代表官方、专业、市场对农民工文学的集体性关注;专为进城务工青年设置的鲲鹏文学奖代表元权力一方,对改变农民工文学的格局起着重要作用。第四节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对农民工文学多元化格局的推动,其中,大众媒介作为一种批评力量的介入,是形成多元化格局的重要因素。   第三、四章是由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将农民工文学的美学特性置于文学生产机制中进行开放式研究。进行精英作家他者视域下的“农民工”与打工作家自我表述的“农民工”的差异呈现,并探寻精英文学与打工文学在美学地位上的力量转化。论证在精英文学的强势影响下,打工文学在美学上的他者化倾向。   第三章:深入到文本内部,研究在文学场域中,精英知识分子作家的“农民工”叙事的美学特征。一方面,从叙事视角出发,研究精英知识分子作家的“农民工”叙事不同于打工文学的精神内涵与情感表述。另一方面,寻找大众文化时代,精英作家的美学策略的转向。市场导向直接影响到精英文学的美学特征,出现对苦难、身体欲望的渲染,以及传奇情节的追求。论证精英文学通过美学策略的转向,进一步确立了美学上的合法性地位。   第四章:深入到文本内部,研究在文学场域中,打工文学的美学特征。一方面,从叙事视角出发,研究打工文学不同于精英作家的局内人视域,“农民工”在自我表述中的精神内涵与情感特征。另一方面,探寻在大众文化时代,日常生活经验导入审美原则,并在打工文学美学特征上得到反映,表现出草根文化与底层民间世界的审美原则。论证打工文学进入文学场的美学上的可能性,‘以及在精英文学占据权威地位的美学原则下,打工文学的精英化倾向。   第五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在文学场域中探寻打工文学与精英知识分子“农民工”书写的关系,认为二者的关系和地位主要通过对道德合法性与美学合法性的争夺而形成,打工文学的精英化趋向是主要表现,从而挖掘出打工文学精英化趋势背后的核心因素:政治因素与市场因素的合谋。得出结论:文学生产机制使农民工这一书写主体的出现成为可能,从而打破了精英知识分子作家对底层民众进行言说的一体化格局,“农民工”叙事也表现出多方位、多层次的审美特性与文化内涵,农民工文学是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动态的文学现象。
其他文献
十七年时期,大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形成了一个丰富坚实的长篇小说群落。人物是小说通过情节,依托环境表现的核心,这一时期二元对立审美模式将人物形象划分为正面和反面人物。受到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时期的一部重要的佛教类文学著作,面世之初,少有人研究,直到考据成为社会风尚的清代,才渐渐为当时的文人学者所重视,从而掀起研究此书的高潮。作者杨衔
本文着重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介绍了利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实现的大型离心泵电力排灌站微机自动控制系统,对提高大型泵站现代化运行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This article foc
实用主义是当代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它之所以在美国形成并得到发展,有其必然性。实用主义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它的诞生与南北战争造成人们信仰缺失有密切关系。实用主义迎
针对目前密相气力输送数值模拟过程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种描述固相内部相互作用对颗粒运动影响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建立在离散颗粒模型的基础上,使其既能够模拟悬浮流
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建设,虽然取得了许多卓著的成绩,但是缺陷也是明显的,尤其是受到西方文论话语的强烈冲击,出现了严重的西化倾向,导致中国现当代文论缺乏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论话语,用
学位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和文学的变化尤其明显,新世纪特殊的时代孕育着相应的文学叙事模式。从根本上说符合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特殊的时代的发
文艺学边界问题是自本世纪以来文艺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数字媒介时代为背景,分析研究文艺学边界问题自提出到争论多样化的发展过程,在了解了文艺学边界问题的几种重要观
一、引言对短纤切断张力进行稳定控制,是实现短纤维长度稳定,消除纤维超长的重要保证。我公司从国外引进的年产三万吨短纤生产装置,对于切断系统外方的设计只是对切断张力进
双滚刀式排骨机(95246115,2239153)rn   在平行且相向旋转的主动轴和从动轴上,间隔地装有圆周是向圆心凹进的圆弧的滚刀式刀盘,同一轴上每个相邻滚刀式刀盘之间有隔圈和刀梳,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