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正常对照者之间粪便菌群种类及特异菌群的定性、定量研究,了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及数量的变化,探索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收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35例)新鲜粪便作为研究标本,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族别方面与溃疡性结肠炎组按1:1方式进行匹配,用试剂盒提取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根据细菌的16SrDNA基因序列设计V3区通用引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聚合酶链反应法(DGGE-PCR)筛选出两组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构,将差异条带切胶回收、纯化、克隆后进行基因测序,测序结果经GenBank比对后确定菌群种类。再根据细菌的16SrDNA基因序列设计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的种属特异性引物,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定量检测出两组中这三种细菌的数量变化。结果:DGGE-PCR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多条不同的条带,其中一条带在两组中出现的频率经统计学分析后有差异(P﹤0.05)。在GenBank比对后,确定此菌为不能培养且无具体归属的细菌;经RT-PCR对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定量检测后,正常对照组与病例组每克粪便中细菌的拷贝数分别为大肠埃希菌(4.62±1.10;5.27±1.02)、乳酸杆菌属(4.99±0.75;4.65±0.95),双歧杆菌属(5.07±0.95;4.93±0.99),病例组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多(t=2.540, P=0.013),而乳酸及双歧杆菌属数量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t1=0.488,P1=0.530; t2=-0.533, P2=0.596)。结论:肠道菌群变化,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关,还有待进一步肠道菌群全基因序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