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柑橘采后病害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控制柑橘采后病害的主要方法是化学药剂防治方法。但针对不同的病原菌,其化学杀菌剂的药效各不相同;而且由于长期使用化学杀菌剂的防治方法,使得病原微生物对化学杀菌剂产生抗性等一系列问题的日益重视,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的、使用方便的柑橘防腐保鲜剂。本实验以碰柑果实为实验材料,从自然发病的碰柑果实表面分离得到柑橘蒂腐病的病原菌——黑色蒂腐病菌(Diplodia natalensis Evans),并分析了其生物学特性;针对其病原菌的特性,研究了其防治措施-羟基联苯能有效地防治柑橘采后蒂腐病。同时进行了柑橘果实的小型贮藏试验,贮藏后其腐烂率控制在10%以内,贮藏期间其品质没有不良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自然发病的椪柑果实表面分离得到柑橘蒂腐病的病原菌(D. natalensis),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培养基对该病原菌(D. natalensis)的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及产孢量各不相同;在马铃薯蔗糖培养基上,该病原菌(D. natalensis)的菌丝生长最快,其产孢量高达9.12×107个·mL-1;它的生长较为适合的温度为25~30℃。光照条件对该病菌的生长及产孢影响不大;病原菌(D.natalensis)的致死温度约为75℃。2.羟基联苯能有效防治柑橘蒂腐病的病原菌(D. natalensis):通过in vitro和in vivo实验,羟基联苯均能有效控制柑橘蒂腐病病原菌(D. natalensis)的发生。invitro实验发现:低浓度(200mg/kg)羟基联苯能显著抑制该菌的生长;in vivo实验接种表明:200mg/kg羟基联苯和浓度为1.0×105个·mL-1的病原菌(D. natalensis)共同接种果实表面,其发病率为20%。与对照相比其效果显著。3.本实验研究了200mg/kg羟基联苯对碰柑果实的防腐保鲜效果,同时用清水处理作为对照,并在贮藏结束后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实验结果影响。结果表明:贮藏结束后,其腐烂率为9.67%,显著低于对照(25.33%),同时在果实内可滴定酸、Vc和可溶性固性物的含量的测定中,各个指标的变化趋势相近,且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100d贮藏结束后,使用200mg/kg羟基联苯处理和对照处理相比较,在品质上差异不显著。因此,200mg/kg羟基联苯处理对果实营养成分没有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