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斑獐牙菜Swertia bimaculata为龙胆科獐牙菜属(Swertia L.)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该植物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舒肝利胆的功效,主治急慢性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等病症。獐牙菜属的日本獐牙菜、印度獐牙菜、紫红獐牙菜具有明显的抗糖尿病活性。目前国内外尚无双斑獐牙菜抗糖尿病活性的研究报道,且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也较少,为充分开发这一药物资源,本课题以抗糖尿病活性作为导向,对双斑獐牙菜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评价双斑獐牙菜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糖尿病作用及机制。 第一章 双斑獐牙菜抗糖尿病活性研究 采用体外α-糖苷酶模型,结合3T3-L1脂肪细胞模型,对双斑獐牙菜提取物(ETH)及其萃取部位石油醚(PET)、二氯甲烷(DTH)、乙酸乙酯(EAT)和正丁醇(BUT)部位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对筛选出的活性最好部位(ETH、DTH、BUT)进行体内实验研究,采用STZ+高脂高糖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来评价降血糖作用,经过35天给药后,确定DTH和BUT为抗糖尿病活性更好的两个部位,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ose,FBS)、口服葡萄糖耐量(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血清胰岛素水平、血脂代谢均得到显著改善。 ETH、DTH、BUT的HPLC分析结果显示,Corymbiferin(CF)为 ETH和DTH的主要(口山)酮类成分,含量分别为25.44 mg/g和111.34mg/g。1-O-glucosylcorymbiferin(GCF)为BUT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含量为3.93 mg/g。GCF的苷元部分为CF。因此,选择CF和GCF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课题采用同种糖尿病大鼠模型,评价了DTH和BUT中含量丰富的两个(口山)酮类成分降血糖作用,发现这两个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糖尿病活性。经过35 d给药后,FBG显著降低、OGTT得到改善、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血脂代谢异常亦得到显著改善(TC、TG、LDL水平下降,HDL/LDL比值升高)。 第二章 双斑獐牙菜单体成分的抗糖尿病机理研究 为探讨双斑獐牙菜抗糖尿病作用机制,本研究对CF和GCF这两个单体(口山)酮化合物进行了深入了研究。结果表明,CF和GCF能明显提高葡萄糖激酶(GK)活性而降低葡萄糖-6-磷酸酶(G6P)的活性,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同时CF和GCF能增加组织对胰岛素介导的PI3K/AKT信号通路的敏感性,其关键因子胰岛素底物2(IRS-2)、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和蛋白激酶 B(AKT2)蛋白表达均相应增加;受该通路负性调控的下游分子,叉头框蛋白转录因子(FoxO1)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受到抑制;肝脏组织葡萄糖转运子(GLUT2)和肌肉组织葡萄糖转运子(GLUT4)的基因表达均显著增强,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而降低血糖。另外,CF和GCF降低血糖的机制之一,与其增加抗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和增加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水平密切相关。 Swertiabimin(双斑獐牙菜萜)是从双斑獐牙菜中分离得到的一个新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结构中具有共轭双键和半缩醛。为进一步探讨双斑獐菜中其它的抗糖尿病活性成分,采用体外NIT-1和INS-1β细胞模型对Swertiabimin的抗糖尿病作用进行了研究。首先考查了Swertiabimin对STZ诱导的NIT-1胰岛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Swertiabimin显著增加NIT-1细胞的存活率,并使细胞外液中的胰岛素水平显著增加。接着采用INS-1细胞高糖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胞内活性氧族ROS的水平,表明Swertiabimin对ROS具有良好的清除能力;另外,体外铁离子还原力结果表明,Swertiabimin具有强还原活性,因此,Swertiabimin强抗氧化活性可能是保护胰岛细胞和增加胰岛素水平的机制之一。 第三章 双斑獐牙菜化学成分研究 为了阐明双斑獐牙菜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化学物质基础,本课题对双斑獐牙菜全草的90%乙醇提取物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包括2个新化合物。化合物的结构类型主要为(口山)酮及其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通过波谱分析(IR、MS、1D和2D NMR)结合参考文献比对,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Swertiabimin(1)、1,8-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2)、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口山)酮(3)、1,8-二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4)、1-羟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5)、1-羟基-2,3,4,6-四甲氧基(口山)酮(6)、1,3,8-三羟基-4,5-二甲氧基-(口山)酮(7)、1,3-二羟基-4,5-二甲氧基(口山)酮(8)、1,3-二羟基-4,7-二甲氧基(口山)酮(9)、1,7-二羟基-3,4-二甲氧基(口山)酮(10)、1,3,8-三羟基-5-甲氧基(口山)酮(11)、1,5,8-三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12)、1,3,5-三羟基–4-甲氧基(口山)酮(13)、1,3,7-三羟基-4-甲氧基(口山)酮(14)、1,3,5,8-四羟基(口山)酮(15)、1,3,5-三羟基(口山)酮(16)、槲皮素(17)、山奈酚(18)、1-O-β-D-吡喃葡萄糖-1,3,8-三羟基-4,5-二甲氧基(口山)酮(19)、3-O-β-D-吡喃葡萄糖-1,3,8-三羟基–5-甲氧基(口山)酮(20)、熊果酸(21)。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6-7、9-2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