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上巳节诗文研究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newlifeinsyd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曹魏政权建立(公元220年)到陈灭亡(公元589年)一共369年,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期间除了西晋37年的短暂统一外,其余时间都处于社会动荡、南北分裂的状态,但是文学在此期间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宫体诗、骈文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以后唐诗的兴盛做了准备。上巳节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此期间全面繁荣,规模一次胜过一次,规格也提升到了有帝王和王公贵族参与的高度,曲水流觞和公宴赋诗之类的活动比比皆是,甚至在北方还增加了地方特色的骑马射箭习俗,使得上巳节更为丰富多彩,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是上巳节的繁荣时期。本论文主要对魏晋南北朝这一时间段的上巳节诗文展开研究,通过对原始材料的搜集、梳理、考证、分析,探讨上巳节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绪论主要分析了当前学术界对上巳节的研究现状,主要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上巳节起源的研究;第二,文学作品与上巳节的关系研究;第三,上巳节民俗文化研究;第四,上巳节与寒食节、清明节的融合流变研究;第五,上巳节与少数民族“三月三”的比较研究。第一章主要叙述了上巳节的起源和上巳节在先秦、两汉以及魏晋南北朝的流变。起源主要从祓禊之礼、高禖祭祀和上古岁时观三方面进行分析。上巳节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褪去了上古祭祀的神秘外衣,娱乐性越来越明显。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上巳节与上巳节诗的关系。首先,对上巳节诗歌创作的情况进行整理,并进行详细的分类。其次,从文人雅集活动中的兰亭诗和皇家宴会中的公宴诗两个方面来论证上巳节与上巳节诗歌的关系。最后,探讨上巳诗的流变。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上巳节与文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节文主要包括诗序和赋,详细论述了上巳节诗序和赋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在历史过程中的流变,不但在习俗上有南北融合的痕迹,而且在语言表达和结构上更是越来越讲究,深受北方文人推崇。第四章主要探讨了上巳节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首先,上巳节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不但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和内容,而且创作群体和文学作品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了。其次,上巳节诗文的创作也促进了上巳节的发展变化,使上巳节向贵族化和娱乐化方向发展,越来越“雅化”。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新能源汽车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提出利用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模式开发教材、梳理新能源汽车校本教材内容、收集制作教学资源、采用
【摘 要】本文论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并进行了展望。从家庭教育法律地位确立阶段(1978—1992年)、家庭教育法律地位明晰阶段(1992—2010年)、家庭教育立法准备阶段(2010—2016年)、家庭教育地方立法实践阶段(2016年至今)等四个阶段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家庭教育立法进程,提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家庭教育立法具有家庭教育概念的价值界定不清晰、社会现实迫切需要缺
农士力,广西省马山县供电公司白山供电所的一名农村专职电工,2001年9月加入农电工队伍,从参加工作起就立志终身奉献电力事业。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实训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提出搭建学前教育专业“实景教学”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切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三三结合”(“园校融合、班班结合、师徒结对”三结合,“观摩见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三结合,“听评研”三结合)实景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 实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笔者结合谭霈生先生对《威尼斯商人》的论述,探讨了莎士比亚的商业观。这种商业观的形成与商品交换的繁荣有关,与工商业的发展有关。莎士比亚在该剧中揭露了商品经济社会里金
The traditional specialized English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 for higher vocational art students are unitary, so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is not high and t
期刊
用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研究、分析鼓形齿式联轴器齿面磨损的原因,探讨减少或避免磨损的措施。
心血管疾病(CVD)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主要死因和并发症。超过半数的T2DM患者死于CVD,并且T2DM患者罹患心血管或相关性疾病的比例较其他疾病更高。血糖控制对CVD发生几率
该文基于财经类高校学生的特点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科优势,探索性地在食品营养与安全通识课中增设实验教学环节。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通识课程的特点,以贴近学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