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肠道菌群与小儿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进展的文献综述,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小儿FC的临床信息及中医证型研究,并通过16SrDNA技术对比分析不同中医证型、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FC患儿及其与健康儿童之间肠道菌群的差异,发现不同证型小儿FC的特异性菌种,从而为临床诊疗FC提供新的方向,也能从肠道菌群方面论证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性。方法:1.理论研究:(1)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FC患儿共45例,记录其基本信息、一般情况及四诊信息,填写统一的便秘严重程度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量表,并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将所收集的信息及证候评分导入Excel表;(2)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FC患儿分布情况以及年龄、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身高、体重与便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3)基于SPSS统计软件,对四诊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小儿FC四诊信息分布特点。(4)结合四诊信息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分析此次研究中小儿FC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运用16SrDNA技术对不同证型FC患儿及健康患儿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分析FC患儿与健康儿童肠道菌群的差异、不同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FC患儿肠道菌群的差异、不同证型FC患儿肠道菌群的特征。结果:1.本课题共收集45例FC患儿,其中男性18例(占总人数40%),女性27例(占总人数60%),男女之比2:3。年龄最小为2岁,年龄最大为14岁,平均年龄5.69±2.512岁,幼儿组5例,学龄前期组25例,学龄组11例,青春期组4例,以学龄前期占比最大。不同性别在各年龄组之间分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段FC患儿性别分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出生时胎龄、喂养方式、停止母乳时间、辅食添加时间FC患儿占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年龄、喂养方式、停母乳时间、添加辅食时间的FC患儿便秘严重程度没有显著差异。便秘严重程度与体重、身高无明显相关性。不同分娩方式FC患儿的便秘严重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8<0.05),其中剖宫产的患儿便秘严重程度积分均值为12.31±4.750,顺产患儿为8.44±3.926,剖宫产患儿便秘严重程度高于顺产患儿。2.在临床中医证型判断及基于SPSS统计软件对四诊信息的聚类分析发现,此次研究中,小儿FC的中医证型大多并非仅存在单一证素,兼夹证占大部分。兼夹证中,脾虚夹积证占33.3%,食积化热证占24.4%,单一证型中,脾虚证占比24.4%,单纯食积证与热积证分别占比11.1%、6.7%。3.不同年龄、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的FC患儿中医证型分布均无明显差异(P>0.05)。4.FC患儿与健康儿童、不同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中医证型FC患儿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分析、β多样性指数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FC患儿与健康儿童Anosim组间差异性分析、Adonis分析的P值均>0.05,说明两组的组间差异与组内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肠道微生物不能被显著区分。Metastats差异分析发现属水平可以得出两组的优势菌群,其中FC患儿的优势菌群多属于厚壁菌门瘤胃菌科,主要有Eisenbergiella、颤螺菌科未分类菌属(OscillospiraceaeUnclassified)、UBA1819 属、瘤胃菌科未分类菌属(RuminococcaceaeUnclassified)、Erysipelatoclostridium(P<0.05),健康儿童的优势菌群为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P<0.05)。6.不同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肠道菌群结构差异:不同性别FC患儿Anosim组间差异性分析、Adonis分析的P值均>0.05,说明两组的组间差异与组内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肠道微生物不能被显著区分。Metastats差异分析发现在属水平,男童组毛螺菌属(Lachnospira)、CoriobacterialesIncertaeSedisUnclassified 属、瘤胃菌科未分类菌属(RuminococcaceaeUnclassified)丰度高于女童组,女童组厚壁菌门乳杆菌科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高于男童组(P<0.05)。不同分娩方式FC患儿Anosim组间差异性分析、Adonis分析的P值均>0.05,说明两组的组间差异与组内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肠道微生物不能被显著区分。Metastats差异分析发现,在属水平,顺产组巨单胞菌属(Megamonas)高于剖宫产组,剖宫产组毛螺菌属(Lachnospira)高于顺产组(P<0.05)。不同喂养方式FC患儿Anosim组间差异性分析,R=0.162>0,P=0.007<0.05,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Adonis分析示F检验值为1.793,R=0.098,P=0.005<0.01,说明三组肠道微生物能够被显著区分,说明不同喂养方式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LefSe分析发现3组在门、纲、目、科、属水平均有差异。纯母乳喂养FC患儿肠道优势菌群以厚壁菌门为主,小部分为放线菌门,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以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为优势菌群。其中母乳喂养组的优势菌群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状芽孢杆菌纲(Clostridia)、毛螺菌目(Lachnospirales)、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Agathobacter 属,Oscillospirales目、DTU089 属、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Incertae Sedis 属、UCG 005 属、NK4A214 group 属、Anaerofustaceae 科、Anaerofustis 属、戈登氏杆菌属(Gordonibacter)。混合喂养组的优势菌群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肠杆菌目(Enterobacteral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大肠志贺氏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Turicibacter 属、Lachnoclostridium 属、Anaerovoracaceae 科。人工喂养组的优势菌群有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萨特氏菌科(Sutterellaceae)、ChristensenellaceaeR7group 属、[Eubacterium]ventriosumgroup 属。7.不同证型FC患儿肠道菌群差异:不同中医证型FC患儿Anosim组间差异性分析、Adonis分析的P值均>0.05,说明其组间差异与组内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肠道微生物不能被显著区分。不同中医证型FC患儿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差异,热积组与食积化热组无优势菌群,食积组优势菌群有聚球藻目(Synechococcales)、蓝细菌科(Cyanobiaceae)、CyanobiumPCC6307属、脾虚夹积组的优势菌群有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脾虚组优势菌群有厌氧菌纲(Negativicutes)。结论:1.小儿FC以学龄前期占比最大;便秘严重程度与分娩方式存在相关性,其中剖宫产患儿便秘严重程度高于顺产患儿。2.小儿FC多以兼夹证为主,中医证型主要有以下5种:脾虚夹积证、食积化热证、脾虚证、食积证、热积证,其中脾虚夹积证、食积化热证、脾虚证为主要证型。3.FC患儿与健康儿童肠道菌群差异:FC患儿优势菌群多为厚壁菌门瘤胃菌科,FC患儿的优势菌群有Eisenbergiella、颤螺菌科未分类菌属(OscillospiraceaeUnclassified)、UBA1819 属、瘤胃菌科未分类菌属(RuminococcaceaeUnclassified)、Erysipelatoclostridium(P<0.05),健康儿童的优势菌群为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P<0.05)。4.不同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FC患儿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均存在差异,在属水平存在各自的优势菌群。5.不同中医证型FC患儿肠道菌群差异:热积组与食积化热组无优势菌群,食积组优势菌群有蓝藻菌门的聚球藻目(Synechococcales)、聚球藻目的蓝细菌科(Cyanobiaceae)、蓝细菌科的CyanobiumPCC6307属、脾虚夹积组的优势菌群有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脾虚组优势菌群有厌氧菌纲(Negativicu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