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的物质载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都离不开对教科书的使用,而如何更好地在使用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是现阶段一线教师乃至高校学者需要研究的问题。如今,小学科学教科书以及课程标准正处于不断的更新和发展阶段,美国作为在国际上科学教育系统较为领先完备的国家,论文对中美两国三版(我国新、旧苏教版和美国麦克米伦版)小学科学教科书物质科学领域中的能量部分(以“声、光、热”三种能量的表现形式为例)知识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挖掘中美两国三版小学科学教科书在知识体系编写上的的特色,并借鉴美国较为先进的编写经验,以期能对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知识体系优化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参考价值。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在比较研究两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构建了教科书知识体系比较框架,主要从知识体系结构、知识体系内容以及知识体系编写特点三部分进行比较,对知识体系结构的比较包括逻辑性、应用性两个部分;对知识体系内容的比较包括知识体系内容与课标的契合度、知识广度、知识深度、知识难度、知识之间的衔接度五个部分;对知识体系编写特点的比较包括知识体系的语言表达以及插图设置两方面。基于对各个部分的分析对比,可以总结出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从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得出:中美两国的科学课程标准对于能量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篇幅皆相对占比较大,中国在“声、光、热”三种能量表现形式的内容进行要求时相对独立,大部分是针对不同的能量表现形式进行单独的分析,而美国课程标准则较为注重培养学生对多种能量之间进行联系转换的核心概念掌握。2.从知识体系结构的逻辑性比较得出:以《科学启蒙》为例的美国小学科学教科书在“声、光、热”部分的知识体系逻辑性较为完整,能建构起更为系统的能量物质观集合体,而以苏教版为例的中国小学科学教科书在该部分的知识体系逻辑性偏为独立,知识体系的编排以直线式为主。3.从知识体系结构应用性比较得出:以《科学启蒙》为例的美国小学科学教科书在对于知识体系的应用性上较中国的科学教科书强,且对于教学活动的设置在对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技能方面上更为注重,同时美国教科书中增设了苏教版教科书中没有的活动:练习题、写作等。4.从知识体系内容与课标的契合度比较得出:三版教科书与对应的课程标准知识内容要求契合度皆较高,相较之下,苏教版教科书更为契合课标的要求,《科学启蒙》在呈现知识体系时对课标中要求的核心概念做了一定的拓展和延伸。5.从知识体系内容的广度比较得出:《科学启蒙》教科书中在“声、光、热”三部分知识体系的广度量明显高于新旧苏教版,且差值量较大。美国教科书中所呈现的知识体系内容更符合国际视野,内容较为广泛。6.从知识体系内容的深度比较得出:《科学启蒙》教科书在“声、光、热”三部分的知识体系内容的深度量高于苏教版教科书,这是《科学启蒙》教科书的优点也是缺点所在,高深度的知识体系内容会让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地在脑海里建构起知识体系,而国内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内容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7.从知识体系内容的难度比较得出:《科学启蒙》教科书在“声、光、热”三部分的知识体系内容难度量皆高于苏教版两版教科书,且出现了断层式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8.从知识体系内容的衔接度比较得出:两国的教科书在知识体系内容与中学对应的知识内容衔接皆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声、光、热”部分在我国属于中学物理领域的知识,由于国内在初二才开始设置物理课程,而美国的科学教科书是面向幼儿园至12年级的学生,因此美国教科书在知识体系内容的衔接上没有出现断层阶段,衔接度上会较国内更为连续。9.从知识体系编写特点的语言表达比较得出:《科学启蒙》教科书语言表达多为大篇幅的解释对话,而新旧苏教版教科书多为对话式出现,且篇幅较短,这是由于两国对于教科书的定位不同,美国对教科书的定位为科学读物,而国内对教科书的定位仅为教学的辅助材料。10.从知识体系编写特点的插图设置比较得出:国内新旧苏教版教科书对于插图的设置较为合理,《科学启蒙》教科书在插图设置上的生动性较不足,图片类型多为真人实物图,插图种类较少,学生很容易产生阅读疲劳,从而对学生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造成一定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