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农村资教政策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hgrandp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简单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概念、研究的实际意义、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出台的现实意义、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状况以及行动计划本身的优越性。第三章从教育行政部门和资教生两个视角认真阐述了农村教师行动计划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效果。第四章从资教生的角度分析了对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看法,行动计划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受资助学校应采取完善资助行动计划的相应对策。第五章阐述了本研究得出的相关结论以及将产生的实际社会效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湖北省农村教育在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为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和难题。2004年以来,湖北省教育厅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湖北省委的号召,在省内农村中小学率先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各级教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行动计划,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到最缺乏师资的农村学校去教书育人,建功立业,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四年来,行动计划的持续贯彻落实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紧缺的难题,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缩小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搭建了服务基层的平台,资助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要真正让大学生下得去、安得住、用得上、转得动、发展的好,使行动计划效益最大化,笔者认为还有以下问题急需解决,一是资教生工资待遇偏低、二当地学校领导给予资教生的人文关怀太少、三是资教生对服务期满后的前途普遍感到担忧、四是部分资教生工作思想不稳定、五是教学工作分配不合理,资教生教学任务重、六是派遣到各校的资教生男女比例不够均衡。对此,笔者提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对策,一是要将资教生的工资实行省级财政单列,切实提高资教生的待遇、二是要坚持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完善资教生的选拔机制、三是要加强对当地学校领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评价考核、四是要建立健全资教生工作业绩的考核机制、五是要从制度上明确资教生今后发展的方向。今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行动计划的制定修订者要经常深入到受资助的农村学校和资教生当中,了解行动计划实施的情况,倾听资教生的心声,要紧密结合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对资教政策予以调整与完善,从而加强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农村教育和资教大学生共同发展和进步,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其他文献
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是根本性素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将人才的道德素质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面貌和坚持党
本论文结合“十·五”全军后勤重点科研课题—“出汗假人系统研究”任务,从人体和服装表面散热散湿的理论分析以及真人着装实验入手,运用生理学、现代数学、工程热力学、控制理
2001年11月发生的“安然事件”,以及随后发生的“世界通讯”、“施乐”、“默克”等会计作假事件导致纽约股市大跌,使美国股民甚至全球的投资人都因此缺乏投资的安全感。中国资
美国是私募基金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私募基金发展初期,其对私募基金监管较为宽松。然而,私募基金自身的发展逐渐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如私募股权基金公募化、财务杠杆的大量
2000年,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H大学从原来的几所部属院校强强联合,合并成为全国占地面积最广、学生总数最多、办学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合校使学校的管理也从原来的一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工作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形塑成为西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所谓工
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深化对与之配套的信息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渐成为产业布局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力。文章从知识溢出视角分析了
互联网络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传播信息的“第四媒体”。大学生作为高校德育的主体,在学习和生活中深受网络的影响,是上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用十五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完善国家创新
本研究通过阐述池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于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可行性,调查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提出通过不同的主题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积极利用校园传媒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