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运用了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分布于环渤海区域的无尾两栖类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昆嵛林蛙(Rana kunyuensis)、徂徕林蛙(Rana culaiensis)、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和陆泽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9个种的皮肤的组织结构。结果如下:一、除花背蟾蜍外,其余8种无尾类的皮肤,尤其是身体背部的皮肤中存在间断的条状钙化层,以头背部的钙化层最宽最明显。中华蟾蜍皮肤中除了有条状钙化层外,其头背部及耳后腺处皮肤中还有棉花团状钙化结构,偶尔在前后肢也可见到。另外,这五种林蛙两种蟾蜍的头背部表皮均较厚,有时是全身各处表皮最厚的部位。二、9个动物的皮肤中均可观察到细杆状细胞,细胞核位于表皮中,细胞的基膜可以下伸到真皮之下,Linsenmair (1999)报道这种细胞富含张力原纤维,因此,推测这种细胞潜在的功能应该是一种支持细胞。三、繁殖期雄性黑龙江林蛙、中国林蛙和昆嵛林蛙的躯干部位均有特殊粘液腺。但4月份的雄性徂徕林蛙躯干部位皮肤中没有此腺体。雄性黑龙江林蛙躯干背部、体侧和腹部的皮肤中均含有特殊粘液腺,且腹部腺体着色深于背部腺体,而雄性中国林蛙和昆嵛林蛙皮肤中特殊粘液腺只分布于躯干背部。四、本文研究了怀卵期(出眠后,3月份)和冬眠前期(9月份)的中国林蛙雌性的皮肤结构,二者在腺体形态和数目上存在很大差别。怀卵期躯干部位皮肤中颗粒腺饱满,粘液腺大,由一层高柱状分泌细胞构成,细胞内和腺腔内均充满了嗜碱性的絮状物;可见到随着嗜碱性分泌物的排出,分泌细胞变短的情形,这种形态大而富含分泌物的粘液腺在腹部密集分布。冬眠前期的雌性中国林蛙颗粒腺和粘液腺数目都少于怀卵期,粘液腺多中空,有退化现象。五、花背蟾蜍、北方狭口蛙和陆泽蛙皮肤中粘液腺均与其它种类有较大差别,狭口蛙皮肤中颗粒腺的形态和分布与其它8中无尾两栖动物完全不同,泽蛙皮肤中未见到典型颗粒腺,只是有少量的泡状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