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除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等少数国家通过民族解放运动相继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成为独立国家外,中东地区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相继被英法纳入其殖民体系。20世纪30年代,中东的政治地图按其性质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政治区域:北层政治区域、肥沃新月地带以及埃及和阿拉比亚政治地带。北层包括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三个中东地区非阿拉伯民族国家。英国在北层政治区域有较大势力,尤其是在伊朗和阿富汗。肥沃新月政治地带包括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外约旦和巴勒斯坦,是英国和法国的委任统治地,英法予以直接控制。埃及是英国的保护国。阿拉比亚地区指的是阿拉伯半岛上政治不发达的国家,其中沙特阿拉伯和也门是独立国家,但处于英国的势力范围;波斯湾诸国(科威特、巴林等)受英国保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对巴尔干地区国家,意大利对地中海、东非和北非地区采取一系列政治和军事行动,旨在控制这些地区,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战略准备。经过德、意的经营,保加利亚成为德国的附庸;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具有相当的亲德倾向;希腊徘徊于德意与英法两大势力之间;阿尔巴尼亚被意大利占领;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以及在地中海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使其取得地中海战略优势,并觊觎红海对岸的阿拉比亚地区。德意法西斯势力还对中东国家进行了直接渗透。德国纳粹的反犹、迫犹,引起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浪潮,造成了犹太移民与当地阿拉伯人的关系紧张,从而影响到巴勒斯坦这一地区形势的稳定。为了保持对巴勒斯坦这一战略要地的控制,英国采取拉拢阿拉伯人的措施,以达到阿犹双方力量的相对均衡,最终保证巴勒斯坦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为英国所用。英国对意大利在地中海的扩张曾采取绥靖政策,但对自己的中东政策还是做了调整。此外,英法两国不惜牺牲叙利亚的主权,将亚历山大勒塔地区划给土耳其,以换取土耳其在未来战争中的支持。这个过程当中,英国积极怂恿法国,英法之间有矛盾,又有勾结和妥协。面临战争的威胁,中东各国有不同的反应。土耳其总的说来是倾向于英法,但在土耳其领导层中也出现了一定亲德倾向。伊朗和阿富汗执行“第三国主义”政策,不同程度地出现倾向德国的情绪。阿拉伯各国和地区对英国以及法国还能否维持在中东的统治产生怀疑。肥沃新月地带各国出现了激烈的反抗英法的民族主义斗争。叙利亚争取民族独立斗争最终失败,法国恢复在叙利亚的直接殖民统治;伊拉克国内出现亲德的军事政变;虽然在30年代外约旦社会各阶层的反英斗争不断深入,但由于阿卜杜拉政府力求加强与英国的关系,英国一直在外约旦保持强有力的统治。巴勒斯坦大起义迫使英国调整了对巴勒斯坦政策,从以前的“扶犹抑阿”转变为“限犹拉阿”。埃及为求自保,与英国签订了《英埃同盟条约》,接受英国的“保护”。英国在阿拉比亚各国借助沙特阿拉伯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和利益,但在德意轴心势力的宣传渗透之下,这些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亲德倾向。总的来说,欧洲局势的变动促使英法加强了对其中东殖民地的控制,也迫使中东国家选择不同的外交策略并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战争危机也使中东国家和地区陷于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