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传统的鱼类寄生虫学调查方法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额尔齐斯河鲈科鱼类寄生复口吸虫(Diplostomum)的种类鉴定,种群生物学及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本次共剖检鲈科鱼类样本467尾,其中河鲈复口吸虫的总感染率为38.40%,平均感染强度为24.16±47.32;梭鲈复口吸虫的总感染率为60%,平均感染强度为6.03±6.52;粘鲈复口吸虫的总感染率为38.76%,平均感染强度为16.06±30.85。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随着体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河鲈的感染强度在10cm<L≤15cm和20cm<L,15cm<L≤20cm和20cm<L的体长段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梭鲈感染强度在15cm<L≤20cm与25cm<L≤30cm,20cm<L≤25cm与25cm<L≤30cm体长段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粘鲈感染强度在5cm<L≤7cm和9cm<L≤11cm,5cm<L≤7cm和11cm<L≤13cm体长段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2)对鲈科鱼类感染复口吸虫的分布模式进行分析,复口吸虫种群在鲈科鱼类种群的不同体长段中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宿主体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3)对鲈科鱼类感染复口吸虫的频率分布进行分析,复口吸虫在鲈科鱼类种群中的分布频率呈现不规则的波动现象。(4)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额尔齐斯河鲈科鱼类感染复口吸虫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其复口吸虫的种类为Diplostomum spathaceum(匙形复口吸虫)和Diplostomum pseudospathaceum(假弗焰胞复口吸虫),系中国新纪录种。将待鉴定种的部分ITS序列与GenBank中复口吸虫的ITS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其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9%,并对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