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山水画起源的理论基石。中国人正式开始画山水正是在此时。在中国绘画史上,没有哪一科绘画会有如此响亮的开始。这是因为,人物画和花鸟画都没有知识分子为其找寻正当性。即没有士夫为人物和花鸟画写专门的画论用以解释为什么要去画人物,或是为什么要去画花鸟。但是山水画却不然,在绘画技术完全不完备的情况下,由知识分子旗帜鲜明、开宗明义的突然发出震慑历史的声音:我们要画山水。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稍有艺术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但凡一个绘画理论的出现,必定是在绘画技术有了积累,能够解决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后,再与价值体系互动而产生绘画理论。人物画理论的出现就是如此,在从战国到魏晋的六百年间里,人物画技术最早成熟。于是,在价值体系更新换代的魏晋时代,顾恺之的人物画论就出现了,提出“传神论”。从这个一般意义上来说,山水画论的横空出世就显得十分特别。因为山水画的技术极其不成熟,以致其发展十分缓慢,到五代末期才逐渐兴盛起来。山水画反绘画规律的生成模式“理论在前,实践在后”的特点和它自始自终都是由士夫主导的特性(纯粹的士夫性)注定了在之后的时期里成为中国绘画的主轴。中国人画山水,为什么始于魏晋?而中国人为什么会在画山水之前,写出一篇画山水的宣言?这篇短文的理论基石是什么?这些种种关于画山水观念起源的疑问只能去这篇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寻找。因传统知识分子,甚至新知识分子对画论不重视、方法粗率、体认不深等种种原因,民国以来的研究者对《画山水序》的哲学依据是没有深刻探究的,认为它背后的哲学观念是道家、或者说是庄学。本篇援引观念史研究的新方法:关键词搜索、文本分析对《画山水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了宗炳《画山水序》背后的哲学观念是玄学与佛学的二元结构,而并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定性的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