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痣悬茧蜂是许多鳞翅目害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在农林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杀菌剂的大量使用,是否会给寄生性天敌的存活、发育及繁殖带来一定的威胁?本文通过室内试验评估了生产上常用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两类杀菌剂对斑痣悬茧蜂的影响,以对两类杀菌剂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以及为合理、有效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于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协调控害作用上,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两类8种杀菌剂对斑痣悬茧蜂的致死中浓度(LC50)均>1000mg/L,且除肟菌酯和戊菌唑1000mg/L处理的死亡率分别为40%和20%外,其余各杀菌剂浓度处理斑痣悬茧蜂均未出现死亡。但这8种杀菌剂对斑痣悬茧蜂存活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药膜法中,对照的致死中时间(LT50)为53.5d,而肟菌酯的LT50只有1.94d,嘧菌酯和醚菌酯分别为22.13d和43.00d。三唑类药剂中,戊菌唑的LT50只有2.80d;而粉唑醇的毒性最低,LT50长达52.29d。在饲喂法中,对照、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粉唑醇、腈菌唑、戊唑醇、己唑醇和戊菌唑的LT50分别为64.2、34.7、52.8、19.9、45.6、43.2、41.3、65.8和25.1d。进一步试验系统研究了肟菌酯和戊菌唑对斑痣悬茧蜂发育的影响。肟菌酯和戊菌唑药膜法处理斑痣悬茧蜂成虫,对成蜂的寄生能力及其后代发育有影响,主要表现寄生率和结茧率与对照相比显著下降。戊菌唑处理后,后代成虫的寿命显著降低,只有2.56d。戊菌唑浸渍法处理蜂茧后,茧期显著缩短。肟菌酯和戊菌唑浸渍法处理甜菜夜蛾幼虫(昆虫寄主)对斑痣悬茧蜂后代的发育也有影响。从卵到成虫羽化的发育时间显著延长,成蜂的寿命缩短、体重减轻,与对照差异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肟菌酯和戊菌唑对斑痣悬茧蜂体内的解毒酶有明显的影响,对羧酸酯酶主要表现抑制作用,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则表现诱导作用。以上结果表明,两类杀菌剂对斑痣悬茧蜂的急性毒性较低,但对其寿命、生长发育及体内解毒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杀菌剂对天敌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对其产生的亚致死效应,需要更多全面、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