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视角下洪式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国民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其中有许多人群选择太极拳这项运动进行健身和养生。我国太极拳流派众多,洪式太极拳就是众多太极拳流派中最年轻的一个,它是由太极拳理论家、技击家、一代宗师洪均生先生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个武术拳种,应具备丰盈的文化内涵、强身健体的功能,同时还应有防身和技击的本质属性。一个拳种要想有生命力,要想朝阳化、国际化,它应该能够契合当代习练群体的健身、养生、技击等多项功能。洪式太极拳起源于山东,经过几十年的传承与发展到全国各地,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相关文件政策的出台,使得传统武术项目的洪式太极拳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
  以《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背景下,山东省洪式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现状为课题,目的是通过对《全民健身计划》最新的任务与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试图找出《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颁布对洪式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山东省当下的相应发展策略,有助于更好地推广洪式太极拳项目,发扬传承中国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建立民族文化自信,促使山东省洪式太极拳项目健康发展是本课题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全民健身视角下山东省洪式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为研究对象,以山东省8个地市洪式太极拳习练人群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当前山东省洪式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契合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时机、洪式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找出全民健身视角下洪式太极拳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满足当前山东省洪式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可行性对策,以达到扩大该区域洪式太极拳习练人群,促进洪式太极拳项目更好的发展,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高山东省居民的身心素质。
  论文首先,对山东省洪式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实地调查发现:山东省洪式太极拳以民间师徒传承为主体,开设站点,洪式太极拳的发展完全依靠习练者自发组织。
  存在站点的建设不均衡,指导员比较缺乏;习练场地为户外露天场地,无法遮风避雨;习练人群以中年男性,学历多处在本科(含大专)的阶段,月收入以3-8千元以下,健康状况多数在中等偏上,习练群体的锻炼特征为每周5-6次,每次30-60分钟,习练10年以上的人居多。
  山东省洪式太极拳习练人群主要锻炼动机是强身健体、练习技击以及丰富业余生活,练习内容来源依靠师傅传授和站点指导员,习练内容以拳法技术和拳理为主,多数站点仅提供场地;洪式太极拳习练人群参加相关活动赛事较少;锻炼效果使得个人体质明显增强、减少生病概率、提高个人得生活质量。习练人群随着习练年限的增长以及练习的深入,对习练洪式太极拳越发充满兴趣。
  其次,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出全民健身视角下山东省洪式太极拳传承与发展中存在:传承方式过于单一,多以师徒传承为主;山东省洪式太极拳专业指导员人数匮乏且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与其他流派太极拳相比洪式太极拳的社会认知存在还一定差距;山东省洪式太极拳习练场地设施不够完善、经费来源多元化不足等问题。
  最后,通过对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逻辑推理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山东省洪式太极拳应充分利用全媒体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增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习练教学模式进行传承与发展;加强洪式太极拳指导员培育力度;推动洪式太极拳进校园,优化习练人群年龄梯队建设;促进洪式太极拳产业化市场化形成,拓宽项目经费渠道等合理化对策。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从全民健身角度为进一步推动山东省洪式太极拳可持续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方向和建议,为洪式太极拳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实现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传统太极拳在我国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其他文献
以往实验室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决策,特别是医疗决策,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答案(Brase&Hill, 2017),表现为在信息整合时往往只会重视证据信息—即直观感受到的现象,而忽视了先验概率,表现出以偏概全、以小见大、所见即所得等认知偏向,而这极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由此可见,在医疗诊断过程中避免医疗决策的认知偏见,正确理解和量化不确定性的信息,并据此做出合理的决策至关重要。为此,许多学者对如何减少决策中的认知偏向进行研究,并通过提供视觉信息(Reani, Peek,&Jay, 2019)、虚报
研究背景和目的:抑郁认知理论认为负性注意偏向在抑郁的发生和维持中有因果作用。为探讨这种关系,众多学者尝试采用注意偏向矫正训练(Attention Bias Modification Training,ABMT)来治疗抑郁障碍,但研究结果不一致。为探明ABMT治疗抑郁障碍的短期和长期效应,本研究持续追踪1年,观察ABMT改善抑郁障碍被试抑郁症状的短长期效应。
  方法:通过2阶段访谈病例采集法从大学生(n=6,884)中筛查出有意愿参加本研究的24名有抑郁障碍的大学生并随机分成2组:注意偏向矫正训练组
目的:为了了解隐性自恋对疼痛面孔和中性面孔的注意偏向机制以及对其疼痛共情的影响,实验一采用点探针任务结合疼痛评估任务评估隐性自恋者注意偏向差异及对其疼痛共情的影响。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使用眼动设备来追踪被试在观看图片刺激材料时的注意变化机制,从更深层次研究隐性自恋个体与在与他人进行疼痛共情时采用的认知模式,以及此认知模式如何影响隐性自恋者的疼痛共情。
  方法:实验一,选取大学生被试136名,首先完成HSNS量表和PANAS量表,随后进行点探针任务和疼痛评估任务,疼痛评估任务以疼痛程度评分作为行为
人们对自我信息的加工并不是秉承客观真实的原则,实际上人们对客体进行加工时经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差效应,通过对信息的选择以及评价产生自我欺骗,并且将来在完成某些任务会提高自己的成功率,这种先前产生的胜利感会影响随后的任务,从而会产生一种“赢家效应”现象。其中自我欺骗的模糊反馈理论支持这个现象,并且情感过滤器在自我欺骗的产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证实自我欺骗产生后的“赢家效应”;其次使用模糊和精确的反馈性质探索自我欺骗的模糊理论和情感过滤器;最后探索模糊和精确反馈产生不同自我欺骗程度的内在神经机制。
研究目的:许多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都能延缓认知衰退,而太极拳作为一种多模式身心运动,它的生理、认知、社交、冥想成分可以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对于延缓认知衰退的作用优于其它体育运动。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太极拳与一般有氧运动如何改变与任务转换相关的大脑功能反应以及这些功能反映的变化与任务转换功能改善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一个典型的任务转换范式比较太极拳和步行锻炼对老年人任务转换功能的不同影响。本研究希望通过影像学的角度分析太极拳不同于一般有氧运动对老年人任务转换方面的脑机制,并进一步探讨老年人认知平衡双任务能力的影
研究目的:
  研究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denosine5’-monophosphate(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在运动调控老年小鼠海马自噬中的作用,为老年人通过科学运动延缓脑衰老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16月龄健康雌性ICR小鼠21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有氧运动组(EXE),有氧运动+Compound C组(E+C),每组各7只,CON组小鼠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运动干预,EXE组和E+C组进行为期4周的有氧运动训练,
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唐手拳发源于湖北省天门市,作为一门古老的拳种已有300余年历史,是一项具有技击性、实用性与观赏性的优秀传统武术。现如今,唐手拳主要在天门、苏州、太仓等地传播,随着该拳种在国家武术赛事上声名鹊起,它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2013年,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唐手拳被列为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了解唐手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传承发展现状,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入
目的:在当今体育强国建设大背景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田径400m项目上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运动员,为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和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人才贡献了积极力量。为进一步提高高校400m运动员成才率和壮大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本文以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因素与规律为研究对象,以13—19届“全国大田赛”获甲A组400m前八名且成绩达一级水平以上的运动员和其主管教练作为调查对象,其中:运动员28人(健将9人,一级19人),教练员20人。对促进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的内、外
贯彻落实《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条例》等促进体育健康发展战略,并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要求,研究如何便捷有效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喜闻乐见的体育服务,贯彻落实全民健身精神,切实做好服务供给和服务反馈等工作,在供给的全过程中,积极研究创新的供给体系和工作机制,是实现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和案例研究法,根据协同创新理论,从工作机制、体系、模式出发,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开展情况进行以下几个方面
健身气功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于在2000年成为我国第97个体育项目,2017年健身气功首次进入全运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都提到“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综合性运动会的大力推广,使得健身气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健身气功赛事与媒体协同发展的路径,使其更符合当今多元化社会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求,为健身气功项目发展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