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的身心处于一个情绪波动起伏大、争强好胜的发展阶段,故同学之间在互动中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面对冲突情境,大学生鉴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不太会像中学生一样直接进行身体接触,往往将极端的体力较量转化为智力较量,将对身体的伤害转化为心理上和心灵上的压迫,把身体暴力转为精神暴力。殊不知这种精神暴力方式也暗藏杀机:一方面给校园安全带来隐患,解构着校园的和谐;另一方面可能使施暴者和受害者产生负性情绪,影响其行为判断和学习效率,甚至导致冲突升级,演变成身体暴力乃至刑事犯罪事件。因此,高校学生中客观存在的精神暴力问题,是学校与社会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精神暴力的发生既不会受到相关法律的制裁又由于其隐蔽性和习以为常而能免受舆论的压力,从而使施暴者完全感受不到压力,更不会因为施暴而内疚,甚至连道义责任都无需承担。因此,精神暴力行为一直反复发生。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和应有的重视,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比较少,更缺乏专门针对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的系统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就重庆市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与探讨。具体地说,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高校学生间发生精神暴力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去预防这种暴力方式?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试图实现以下研究目的:描述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问题发生的现实情况,揭示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问题的现实原因,提出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问题的预防和化解对策。本论文共包含五个部分,具体情况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范围和内容,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为学生间精神暴力的内涵解析。本部分首先对暴力、精神暴力的概念做了全面的梳理,然后通过分析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的分歧,从暴力、精神暴力、学生间精神暴力三个逻辑层面依次递进的概念阐述方式界定了学生间精神暴力的概念。最后对语言暴力、冷暴力、软暴力等几组与精神暴力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和澄清。第三部分为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现状调查和分析。这一部分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现状进行的描述。重点描述了学生间精神暴力(言语攻击、冷处理及行为控制和隐私侵犯)的施暴和受害频率;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发生的背景因素;调查对象关于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危害的认知;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个体不同背景下的差异分析。第四部分为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的理论基础和归因分析。此部分首先对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借助调查问卷、访谈所获数据,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了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发生的现实原因。第五部分为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的预防与化解的论述。此部分根据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产生的原因及调查数据拟定了预防与化解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的一系列原则,然后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探讨了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预防与化解的具体策略。包括个人防控: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消除误会与隔阂,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品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不断充实自我;家庭预防:优化家庭精神环境、减少家庭成员间精神暴力,提高家长自身道德素质、改变家长不良教育模式;学校预防:配备数量合理的高素质班主任、辅导员,合理安排课程、加强人文教育,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精神暴力的识别机制,优化校园氛围、长期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活动;社会预防:加强精神暴力的学术研究、提高公众对精神暴力的认识,完善反精神暴力的法律体系,净化媒体环境、加强媒体对精神暴力事件的监督等。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所得与不足,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