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接受美学视角下《洛丽塔》中的不确定性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unto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被看做是美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中最富有盛名的作家之一。1958年自《洛丽塔》发表后,纳博科夫名利双收,享誉全球。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称赞《洛丽塔》为1955年三部最佳小说之一。1959年5月,《洛丽塔》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目攀升至第一位。《洛丽塔》主要讲述了一位中年男子和小女孩之间的畸形恋。小说出版后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和评论家,他们分别从道德,艺术手法,主题和后现在主义等角度研究该小说。但本文试采用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从叙述、情节、人物分析和论述《洛丽塔》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旨在说明文本的不确定性是如何在阅读中激发读者意识和想象,并参与到作品意义的构建中。论文由三部分构成:引言,主体和结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生平及成就;《洛丽塔》内容概述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第一章从叙事角度探讨了《洛丽塔》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包括叙事人物间的矛盾性;叙事人称的转变和叙事时间的重叠而产生的不确定性,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通过游离视野的汇合把握小说主线。第二章从情节角度着重分析《洛丽塔》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包括小说情节的不连贯性;小说情节中的空白和小说情节的开放性而产生的不确定性。情节的不确定性激发读者的想象力,邀请并召唤读者进行对断裂处的连接和对空缺的填补。第三章从人物塑造角度分析小说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包括人物的多重性;人物的模糊性和人物性格前后对比反差而产生的不确定性。人物的不确定性,引发读者深思,并呈现出生活中的纷繁复杂和精神世界的不安。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作者通过以上三章,以接受美学的理论来分析《洛丽塔》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以揭示不确定性后暗指的意义,从而说明作品中的不确定性是邀请读者参与意义构建的基本结构,任何一部好的作品都是作家,作品和读者通力合作来完成。
其他文献
从50年代以来,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便广受各种批评方法的解读。其中支离破碎的语言、令人费解的剧情均是贝氏戏剧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贝克特的多部剧作中,时间与主人公的命运紧
目的:探讨亚慢性甲苯染毒对大鼠卵巢的直接毒性作用。方法:将4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甲苯染毒组。对照组给予1 ml不含甲苯的玉米油,染毒组甲苯剂量从低到高分别为35、7
学位
本文选取《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依据描述翻译学理论及功能目的理论,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分析比较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并探讨影响这些策略的制约因素。
信息观下研究邻域决策系统的属性约简是一种新颖的思路.通过分析论域下某样本邻域中其他样本与该样本决策属性值的异同,定义不一致邻域矩阵.在计算属性重要度时,利用不一致邻
学位
长期以来,戏剧翻译,尤其是以舞台演出为目的的戏剧翻译,在翻译领域中一直没有受到学者们足够的关注。文学翻译家倾向于把戏剧翻译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翻译,这就混淆了戏剧翻译
本文以罗伯聃英译《红楼梦》第六回为研究内容,从汉字注音体系、翻译风格特点、对外汉语中翻译的特点这三个方面分析此译本。  第一部分采用历时研究的方法分析汉字注音体系
由于不同的语言形成的背景迥然不同,因此每种语言都有着鲜明的历史,地理,宗教和习俗的特点。翻译作为可以沟通不同语言与文化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总的来说
本文研究了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自主支持。自主支持指的是人们对于他人自主性的支持行为。这个术语来源于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是由Deci和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