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灾害造成的破坏极其惨重。它在造成物质毁坏的同时,也给人的心理以重创。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全社会高度重视,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工作。灾民的心理状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心理学界在灾后危机干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汶川地震灾区不同人群PTSD和心理韧性发展状况。分别以地震灾区某一类型群体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访谈法和个案法,对PTSD和心理韧性状况进行调查,探讨比较不同人群灾后三个月后和六个月后心理状况,得到如下结论:
1、一般受灾群众震后三个月到六个月后,PTSD症状呈现下降趋势,心理韧性明显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国家补贴到位,政策优惠,措施得当。因此,灾后应对群众进行及时有效的安置,以防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2、教师、干部等由于必须坚守工作,情绪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处理或缓解。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矛盾和混乱。虽然PTSD也呈现下降趋势,但严重程度要高过一般灾民,因此,在危机干预中,应给予这部分人群以重点关注。
3、丧亲者的PTSD症状在震后三个月后到六个月有下降,但比例仍比较高。其心理问题的处理需要较长的时间。韧性变化不大。伤残者的PTSD下降明显,韧性增强明显。是灾民中恢复最好的一个群体。
在对灾民心理问题的消极方面PTSD进行关注的同时,对积极面的心理韧性给予了高度重视。综合不同人群的韧性状况,发现伤残者的韧性发展最好。
根据以上结果,本文对不同人群PTSD和心理韧性发展的差异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点,结合心理学界在抗震救灾中的实际表现,提出了以下思考和建议:
1、重视灾民的自我心理恢复能力。通过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鼓励当事人尽快走出灾难阴影,实现自我的超越。危机干预的重点人群锁定在教师、干部、伤残者、丧亲者身上。
2、心理学工作者要健全组织,淡化专业,充分尊重,长期坚持,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以“大心理辅导观”为指导的危机干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