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城市建设使得城市的空间范围不断变化。建成区作为一种城市实体地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中,虽然给建成区做了明确定义,但是这只是给予了原则性的划定,缺乏实际的操作准则,进而造成了所划分出来的建成区缺乏可比性和操作的可迁移性,对后续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1980S珠江三角洲28个城镇的地形图为研究数据,借助GIS软件,运用建筑密度这一指标,采用网格分析法和插值分析法,自动生成不同的等建筑密度线。通过选取合适的等值线来提取建成区的边界和范围,得出了基于建筑密度界定建成区边界和范围的操作细则。具体结论如下: (1)笔者用数据统计规律证明了建筑密度具备插值的意义和前提。以市中心为缓冲点,以6km为缓冲半径(佛山和广州为10km),200m为缓冲间隔。各圈建筑密度统计数据表明:城市的建筑密度沿着市中心向外边缘逐渐降低,即城市的建筑密度具备空间异质性和自相相关性。 (2)插值方法基于地形图建筑底面积数据,分别采用IDW、Spline(Regularized Spline与Tension Spline)和Kriging四种插值方法。通过对不同插值方法的最优插值结果验证及其所生成的等建筑密度线图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建筑密度最优插值方法为Tension Spline,权重为5。 (3)等建筑密度的选取,即建成区边界的确定,主要是和建成区面积有关。分为三类:建成区面积小于3km2,选25%的等值线;建成区的面积在3km2-12km2之间,选20%的等值线;建成区的面积大于12km2,选15%的等值线。只有当地形和水域对建成区影响特别大的情况下,才会成为提取等值线的主要考虑因素。 (4)1980S珠江三角洲28个城镇的建成区边界可有由三条等建筑密度线进行提取,第一条是15%,有广佛都市圈,深圳,珠海,番禺,顺德,中山,东莞7个,第二条线是20%,有花都,从化,增城,高明,三水,江门,开平,肇庆,四会,惠州,新会11个,第三条线是25%,惠东,惠阳,博罗,鹤山,恩平,清远,佛冈,新兴,台山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