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动物叙事”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概念,出现在了中国生态文学研究中,并因其独特的叙事特征和多层面的文化内涵获得了读者与评论家的普泛性关注,其中影响较大的文学作品有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陈应松的《豹子最后的舞蹈》以及姜戎的《狼图腾》等。20世纪末新世纪初正值动物书写高潮期,作家叶广芩远赴陕西周至县挂职,从那时起她开始关注秦岭地带的生态与野生动物保护,并创作出了《猴子村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动物叙事”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概念,出现在了中国生态文学研究中,并因其独特的叙事特征和多层面的文化内涵获得了读者与评论家的普泛性关注,其中影响较大的文学作品有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陈应松的《豹子最后的舞蹈》以及姜戎的《狼图腾》等。20世纪末新世纪初正值动物书写高潮期,作家叶广芩远赴陕西周至县挂职,从那时起她开始关注秦岭地带的生态与野生动物保护,并创作出了《猴子村长》、《黑鱼千岁》和《老虎大福》等经典动物小说作品,真正实现了从家族小说到动物小说的创作转型。她以传统文化为沃土,现代生态伦理为肥料,摒除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从动物主体的视角对生命进行观照。叶广芩的动物叙事不仅体现了其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和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更深蕴着沉重的生态忧思和充满神性的自我反抗精神。本文在对生态文学和动物书写的现象进行简要考察的基础上,以叶广芩创作的动物小说作为研究文本,基于已有的叶广芩动物小说研究成果,从创作缘由、叙事主题、文化意涵以及生态伦理观四大方面来对叶广芩的动物叙事进行解读。第一章简述了贵族作家叶广芩从家族小说到动物小说这一文学转型的过程,并从家族生活记忆、个人经历体验和文学创作理念三方面深挖叶广芩创作转型的缘由。第二章旨在从人物视角和动物视角两个维度对叶广芩动物小说的主题视域进行分析解读,一方面,俯视与平视分别展现了人类对动物的恶意与善意,另一方面,叶广芩用理性与感性交融式的“人化动物”写法塑造了具有鲜活生命意识的动物主体,在高唱动物赞歌的同时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理性批判。第三章聚焦于贵族意识、神性复魅、伦常复建三个方面,试图以此来度量叶广芩动物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从而探寻叶广芩笔下的动物形象所承载的关于生态观念、动物伦理和文化反思等多维向度的现代性思考。第四章在于探讨从人际伦理到种际伦理的伦理关怀转向中,叶广芩动物小说呈现出了怎样的生态伦理立场,并归纳总结出三种表现,从人与动物的伦理关系来看,作者一方面对“敬畏生命”的生态信念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批判性地论述了“天人合一”这一乌托邦想象的局限性,为探讨构建理想生态提供了思考空间。
其他文献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学者的关注,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为课堂中教师教学必要的工具。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了文化、学习者、学习内容和技术视角的CTCL范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分数比大小”的教学中,尝试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高年段小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培养。本研究证明了四年级学生关于分数知识点的认知起点是可分类的,并按学业水平的不同,分成八个层级,对应到相应的数学抽象思维培养的组别中。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数学本身所呈现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逐渐得到重视,“数学文化”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的热议话题。本研究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对数学文化的类型划分,认为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包括数学史、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文化、科学技术中的数学文化和人文艺术中的数学文化。以中国的苏教版和美国的加州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两版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内容进行定量研究和
献礼片作为中国独特的电影文化现象,自出现便与国家发展和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它们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旋律,是执政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英雄”则作为献礼片中核心的人物,既担任电影叙事的功能,又作为国家意识的载体,承载着行为标杆的引领作用,自带强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英雄的出现是时代精神的强烈呼唤,英雄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不同历史时期,英雄形象的塑造及性格特点、美学意义等方
自《侵权责任法》颁布以来,共同危险行为就一直是民法学界研究的热门。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所公布的共同危险行为案例进行统计,发现存在四大问题:相同情形不一定会被认定
本文基于白薇1926至1949年间的文学创作情况,从主题和手法两方面出发,将她的创作分为三个时间阶段:第一阶段从1926-1930年。该时期的创作体裁以戏剧为主,在创作手法上,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抒发恋爱哲学,涵盖了“爱”与“美”的主题;第二阶段从1930-1937年。白薇受国内革命号召,回国参加革命活动,该时期的创作体裁多样,涉及戏剧、小说、诗歌、文论等,创作手法也开始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型
上海开埠后超过广州成为全国的第一港口,且在洋人划立租界的情况下,境内城市空间迅速由传统江南水乡蜕变为近代都市。其中,上海美租界不仅是近代上海重要的港口区之一,还是上海工业萌芽之地,境内水乡面貌向近代城市的转变过程见证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环境转型,其转变过程及其内在的驱动机制更是对认识上海近代城市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运用历史地理学和ARCGIS的方法,复原了上海美租
汪曾祺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当时他写作的小说和散文在风格上主要有两类,一类空灵,一类平实。80年代初,汪曾祺对自己40年代的一些小说和散文进行了修改和重写,这些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汪曾祺对故乡高邮的人物书写和对昆明西南联大校园生活的回忆。此时,风格平实的作品成为了他的写作主流。汪曾祺有意识地选择和接续了40年代部分作品的主题,反思自己40年代的写作方式,用80年代的情感重新观照普通劳动者和平凡
英语是世界广泛通用的语言,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取得广泛共识。英语阅读是英语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之一,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同班级学生英语水平存在差距,学生阅读量不足,现有的英语教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为此本研究通过阅读圈在初中生英语原版小说分级阅读的应用,旨在解决以下研究问题:1.当前上海初中英语阅读的现状如何及其存在哪些问题?2.阅读圈模式下英语原版小说分级阅读对初中生英语阅读品
本文主要选择明清以来的大同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为研究个案,运用城市历史形态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比对相关文献资料和较为细致的图上复原,力图深化明清以来大同城市实体平面格局复原的研究。本文第一部分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先将大同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并厘清大同城市的发展脉络,从中汇总提炼相关的城市建设变迁的信息,进行论述分析。第二部分以方志资料为基础,以近现代实测地图为底图,沿着由今及古的时间线,回溯复原民国、
南宋吴自牧所撰《梦粱录》是一部载有丰富饮食词汇的笔记。本文对饮食词汇进行考释探源,以期帮助我们了解宋代食品语言的构词理据。考释陌生疑难的饮食词汇,对汉语词汇史的发展也有裨益。本文从三个角度对《梦粱录》饮食词汇进行探究。第一部分,对《梦粱录》饮品词汇进行探究。将《梦粱录》饮品类词汇分为茶、酒、养生汤剂和其他饮料几类。对于茶类,分析了茶的产地、得名之由。对于饮料,主要考释了其构词理据、成分口感,以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