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种语言为人们描述静态空间关系提供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位移动词和体态动词常常用以表达静态空间关系。我们把用以描述静态空间关系的位移动词和体态动词称为虚构位移结构和虚构体态结构。英语有这两种表达式;但是对于汉语是否有虚构表达方式,一些学者对此仍存在疑义,也从来没有学者基于真实语料展开过研究。受此启发,本文把这两种虚构表达式结合起来,通过真实语料,从认知方面开展研究。
本文在认知语法和认知语义理论的指导下,对英语和汉语中的虚构方式展开对比研究。通过检验表达式中的四个认知元素一射体(TR)、界标(LM)、路径(Path)、方式(Manner)的编码方式,我们发现了英语和汉语中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如:虚构位移和虚构体态表达式关系十分密切,虚构体态表达式是一种特殊的虚构位移表达式。位移动词和体态动词使表达式具有了动态的意义。这两种虚构方式都是主观化的结果,都是把现实物理世界领域的活动转换到抽象认知世界活动的结果。
尽管英语和汉语有一些共同点,但更多的是差异。通过分析语料库,我们发现:英语通常使用虚构位移表达式而汉语使用虚构位移和虚构体态表达式的机会无显著差异。英语可以用方向介词from…to…(从…到…)来表示位移的方向,目标(goal)能够出现在起点(source)之前。汉语虽然也有同样的方向介词表示目标与起点,但是目标不能出现在起点前面。此外,我们发现英语和汉语的谓语结构还有一些语法和语义上的区别。例如,英语惯用单一动词结构,我们通过判断主要动词就可以把结构分为路径动词结构或者方式动词结构。但是,汉语惯用系列动词结构,所以用于判断英语主要动词的语法判断标准并不适合于汉语。又如,汉语常常使用比较(Comparison)的方式来激活动词的动态(dynamic)意义,而英语则不需要。在一些汉语的虚构表达方式中,如果不借助比较手段引进另外的参与者(participant)来激活动词的动态意义,那么句子是无法让人接受的。而一旦这个参与者出现后,后面将会出现很多类似的虚构表达式。我们认为在语篇层次上,从修辞方式的角度更能解释汉语中的这类虚构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