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发病率较高,且病因不明,患病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占用了大量医疗卫生资源,对患者生活有较大影响。本研究通过运用Mulligan手法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观察对比Mulligan手法以及核心稳定性训练对NLBP患者的疗效,为NLBP患者的康复提供新思路,为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以及核心稳定性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宣传招募非特异性下腰痛受试者65名,筛选出47名非特异性下腰痛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即K组:空白不干预(n=16);J组:核心稳定性训练(n=16);M+J组:Mulligan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n=15)。干预方法:K组在为期6周的治疗中不进行任何干预。J组依据进阶性的训练原则,每次治疗选择4个不同难度动作的桥式运动,每个动作训练10次/组,共计2组,组间休息15-30s,每次治疗共计50分钟,2次/周,共6周。M+J组先进行Mulligan手法治疗,之后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同J组),每次治疗共计60分钟,2次/周,共6周。评估方法:3组受试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进行评估,内容包括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躯干各个方向活动度(ROM)以及最大等长收缩肌力;腰背等张收缩肌力;腰背部肌肉耐力。评估数据使用SPSS24.0版本统计软件分析,评估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中,P<0.05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表示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结果:(1)K组的各项评估指标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比较,J组和M+J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M+J组VAS评分低于J组(P<0.05)。(3)与治疗前比较,J组和M+J组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J组与M+J组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与治疗前比较,J组和M+J组各个方向ROM显著增加(P<0.01)。组间比较,M+J组治疗后前屈、后伸方向ROM改善程度优于J组(P<0.05);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方向ROM两组改善程度无差异(P>0.05)。(5)与治疗前比较,J组和M+J组各个方向最大等长收缩肌力显著提高(P<0.01)。组间比较,J组与M+J组治疗后最大等长收缩肌力提高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6)与治疗前比较,J组仅后伸方向最大峰力矩和平均做功有显著提高(P<0.05),M+J组前屈、后伸方向均有显著提高(P<0.01)。组间比较,J组与M+J组治疗后屈伸最大峰力矩与平均做功无显著性差异(P>0.05)。(7)与治疗前比较,J组和M+J组肌肉耐力治疗前后均显著提高(P<0.01)。组间比较,J组与M+J组治疗后肌肉耐力提高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单纯核心稳定性训练与Mulligan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两种干预方式对NLBP的疼痛、躯干活动度、功能障碍、肌肉力量均有明显改善;(2)与单纯核心稳定性训练相比,Mulligan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更能有效缓解NLBP的疼痛症状,改善躯干活动度;(3)Mulligan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与单纯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于患者肌力和肌肉耐力改善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