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中地区地处闽北古隆起、永梅晚古生代拗陷与闽中火山断陷带的交接部位.该区广泛发育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系,马面山群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掘新近的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马面山群形成于新元古代,其自下而上为龙北溪组、东岩组和大岭组.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马面山群双峰式变质火山岩形成于岛弧裂谷构造环境,或者类似于现今中国东南大陆边缘海性质的环境.
野外构造解析、镜下鉴定及石英x光衍射极图的岩组分析,显示闽中地区的变质基底岩系发生了四次构造变形,即经历了早中元古代(晋宁早期)、新元古代(晋宁晚期)、早古生代(加里东期)、中生代(印支一燕山期)等多期次构造事件作用.早元古代麻源群至少经历了四期变形,新元古代马面山群经历了三期变形,且马面山群与麻源群后三期变形的构造应力场一致.加里东期构造应力场为近东西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印支期构造应力场为北东向,燕山期构造应力场为北西向,而晋宁期及其以前的构造应力场方位无法恢复.
马面山群和麻源群之间在原岩建造、变质作用、构造特点及同位素年龄上差别明显,在形成时间上有很长间断,其原始关系可能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但被后期构造多次改造而呈现断层带或糜棱岩带接触.通过对建瓯迪口地区"竹洲砾岩"的厘定,表明"竹洲砾岩"不能作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带的上部底砾岩,即可能不存在中元古代"迪口运动".
研究表明,加里东期的变质变形非常强烈,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华南大地构造的基础.该期变形是在地壳较深部(而不是浅部)构造层次条件下所发生的脆韧性变形,它使前期变形趋于均一化而不易于识别,或者成为轴面与面理一致的无根钩状褶皱.
海西期构造事件的表现不明显,闽中地区随之进入印支活动期,挤压、褶皱、隆升、推覆、滑脱各种构造活动表现明显,并有壳源S型花岗岩侵位.燕山事件表现极其明显,闽中地区乃至中国东南部构造格局发生重大转变,伴随着近东西向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动力学体制由挤压为主转变为伸展拉张为主.中生代盆地内形成粗粒复陆屑含煤建造,闽中地区伴随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大规模走滑剪切带,由南东向北西斜向逆冲、推覆;后期拉张断陷带内形成红色复陆屑建造或中酸偏碱性火山岩系及A型花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