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载荷条件下汽车温差发电系统瞬态余热回收性能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ng79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汽车产业更是能源消耗大户,造成了严重的能源与环境问题。目前汽车发动机的热效率偏低,其中约40%的热量由尾气排出。汽车温差发电系统是一项新兴的尾气余热能量回收技术,是提高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汽车绿色节能的有效途径。考虑到车辆实际的运行工况具有时变的复杂性,针对传统稳态模型无法预测温差发电系统动态特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温差发电系统的混合瞬态CFD-分析模型,由求解温差发电系统(TEG,Thermoelectric Generator)温度场分布的CFD模型和求解温差发电模块(TEM,Thermoelectric Module)瞬态输出性能的分析模型组成,用于预测温差发电系统在瞬态热源激励下的动态响应特性。鉴于温差发电系统应用于不同车辆载荷时产生的能量增益不一致,建立了温差发电系统的净功率模型探求其最佳载荷条件。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简要阐述温差发电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介绍半导体温差发电材料和平板式温差发电系统的结构组件及参数,基于上述基础建立了热电半导体的稳态分析模型求解其输出性能。此外,考虑到温差发电系统应用于实际车辆时会产生额外的重量损失和排气背压损失,提出稳态净功率模型来评价温差发电系统的输出性能。其次,由于温差发电系统涉及流场、热场和电场的复杂耦合,建立了温差发电系统的混合瞬态CFD-分析模型,将针对温差发电系统的流场和热场建立的瞬态CFD模型和针对温差发电模块的热场和电场建立的瞬态分析模型相结合,并基于COMSOL和MATLAB软件平台求解出温差发电系统温度场分布和瞬态响应特性,在保证仿真精度的前提下减少了仿真时间。此外,在稳态净功率模型中引入时间项,建立瞬态净功率模型探求温差发电系统在变载荷条件下的最佳载荷,为合理分析温差发电系统的瞬态性能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然后,以混合瞬态CFD-分析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瞬态CFD模型的有限元仿真结果研究不同载荷条件下温差发电系统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将其作为边界条件输入到瞬态分析模型,对比分析温差发电系统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瞬态输出功率和瞬态转换效率,确定其最佳载荷条件。最后,为了验证混合瞬态CFD-分析模型的准确性,研制了温差发电系统样机,并搭建其试验台架进行试验研究。试验过程中,使用尾气模拟热源分别测试稳态和瞬态热源下的输出性能,并将试验结果与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模型的准确性及合理性。理论模型与试验研究表明:(1)由于尾气在传热过程中的热惯性,相较于尾气质量流量和尾气温度的瞬态波动,瞬态输出功率的波动幅度更为平缓;(2)稳态模型会造成温差发电系统输出功率的高估和转换效率的低估,温差发电系统在轻型车、中型车和重型车载荷条件下的平均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分别为10.65 W,24.81 W,67.17 W和1.43%,2.09%,5.53%;(3)本文所采用的温差发电系统更适用于中型车载荷条件下,其平均净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分别为11.5 W和1.12%;(4)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瞬态平均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的误差分别为7.55%和9.13%,所建立的瞬态CFD-分析模型能准确预测温差发电系统的瞬态回收性能。
其他文献
从试验工况、试验过程、计算方法等方面对比分析了GB/T19753—2013和GB/T19753—2021两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以及GB/T 18386—2017和GB/T18386.1—2021两种纯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并分别对5辆轻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5辆轻型纯电动汽车进行测试,对比分析了续驶里程、能量消耗量以及加权油耗的变化,总结了切换试验方法对插电式混
以一台重型混合动力自卸车为研究对象,采用底盘测功机和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开展了不同运行模式(纯发动机模式和混合动力模式)和不同测试循环(C-WTVC和CHTC)下车辆排放特性试验研究,结合工况特征参数分析了车辆的排放表现。结果表明:相同的测试循环时,试验车辆混合动力模式下NOx排放量较纯发动机模式高,而CO排放量较纯发动机模式低;相同的运行模式时,纯发动机模式下,CHTC工况NOx排放量
期刊
本文搭建了一套带油循环率测试装置的电动汽车CO2热泵系统实验台,实验研究了典型车辆工况下热泵系统油循环率对压缩机与热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冷工况下,油循环率由1.17%升至5.26%时,压缩机容积效率和等熵效率分别提升13.6%和5.6%;制热工况下,油循环率由1.51%升至6.68%时,压缩机容积效率和等熵效率分别提升7.2%和15.7%,压缩机排气温度由155.5℃降至146℃;相较于
为提高电动汽车能量利用率、改善车辆制动效果,依照制动踏板的不同工作状态,设计了一种并联制动控制策略。在制动踏板踩下的复合制动工况,按照相关制动法规对机械制动和再生制动进行合理分配;在滑行制动工况,以能量回收效率为目标函数,运用遗传算法优化电机在不同转速下的最佳制动转矩。分别在典型道路工况和常规制动工况下对该策略进行实车测试,结果表明:在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CLTC-P)下,该策略的节能贡献度可达
低速、低负荷工况的排放是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控制的难点之一。基于底盘测功机的试验方法,开展美国加州低负荷测试循环LLC(Low load cycle)和国内重型车测试循环(C-WTVC和CHTCHT)条件下重型国六柴油车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循环对CO、NOx和PN污染物的瞬态排放、累积排放及比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车,在LLC测试循环条件下,NOx和PN污染
研究针对高海拔WHTC、WHSC测试工况与高原地区用户的实际动力需求不符,提出不同海拔的高原排放测试循环,并比对了不同海拔的当地WHTC与高原WHTC测试循环对污染物检测的异同。结果显示:随着海拔的增加,WHTC、WHSC测试循环工况扭矩降低,用户的动力需求增加,且3000m以上海拔,变化幅度快速增加;采用高原排放测试循环,缩减高海拔扭矩衰减幅度,最大衰减仅为15.1%;对比当地WHTC与高原WH
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苛,如何有效解决GDI汽油机的微粒排放问题已成为近年来行业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国内外研究表明,后处理系统加装GPF可以有效地降低微粒排放。但随着发动机工作时长的增加,GPF内的碳烟不断积累致使排气背压增大、缸内残余废气增加、燃烧恶化,导致发动机燃油经济性降低、动力性下降。因此,研究GPF在稳态和瞬态等典型工况下的微粒捕集和再生特性、明确再生窗口触发条件对后续GPF再生控制策略的制
研究轻型车辆碳排放测算方法,分析车辆碳排放与运行工况关系。基于车辆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Real Drive Emission, RDE)车载测试数据,以CO2当量CO2e代表碳排放,分析得出碳排放速率随车速、比功率(Vehicle Specific Power, VSP)增大而上升;运用BP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算法建立车辆碳排放与车速、加速度、比功率多参数间非线性关系测算
研究分析重型商用车用发动机中国工况关键特征,并与现阶段重型商用车用发动机采用的标准试验循环(WHSC/WHTC)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性,为重型商用车用发动机产品研发、排放与OBD标定适应性放行提供参考。
新能源汽车的能耗及其经济性与行驶工况高度关联。为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能耗进行合理评估,以西安市为例,分别应用聚类分析法、聚类马尔可夫分析法、短行程车速-加速度(Velocity-Acceleration, V-A)矩阵法和变步长V-A矩阵法构建城市客车运行工况,并进一步提出基于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 Maps, SOM)神经网络聚类的V-A矩阵法。对5种方法构建的工况进行对比和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