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导师郭立中教授近两年来门诊辨治的真寒假热证病案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来探寻真寒假热证的临床表现特点,并探析导师辨治真寒假热证的临床经验,以服务中医临床。 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全面温习真寒假热证的理论知识,跟随郭立中教授门诊抄方学习,对其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期间门诊所辨治的真寒假热证病案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利用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软件将符合条件的246例共513诊次的全部病案资料建立病案采集、存贮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挖掘、分析其临床症状、病机、舌脉、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结果:246例513诊次病案中,男性患者有56例共109诊次,女性患者有190例共404诊次,其中属于一般慢性杂病者245例共510诊次,属于急危重症者1例共3诊次。年龄最大为80岁,最小为5岁,各年龄阶段分布不均匀,其中以40-49岁年龄阶段患者最多。中医诊断方面,共出现54个中医病名诊断,所有疾病出现的频率均不高,最高的为16.18%,其次为10.72%,其余均在10%以下,排在前7位的是不寐(88次,占16.18%)、癌病(55次,占10.72))、绝经前后诸证(34次。6.63%)、口疮(32次,占6.24%)、消渴(25次,占4.87%)、粉刺(22次,占4.29%)、劳淋(22次,占4.29%)。西医诊断方面,共出现98个西医病名诊断,排在前7位的是失眠(44次,占8.58%)、糖尿病(35次,占6.82%)、更年期综合征(34次,占6.63%)、口腔溃疡(32次,占6.24%)、高血压病(29次,占5.65%)、痤疮(22次,占4.29%)、干燥综合征(20次,占3.9%)。病机表现方面,共出现23个病机,各病机出现的频率具有显著的差别,排在前5位的是真阳下虚、阴火上浮、心肾不交、阴火外浮、阴火下陷,出现频率分别为99.42%、87.72%、40.94%、8.19%、3.51%,其中阴火上浮、阴火外浮、阴火下陷三个病机出现的频率总和为99.42%,等于真阳下虚病机出现的频率。临床症状方面,共出现293个症状,频次在100次以上的症状有7个,依次为寐差(264次),口干(194次)、疲倦乏力(130次)、汗多自盗(122次)、怕冷(108次)、情绪急躁(107次)、喜热饮(103次)。用药方面,肉桂、制附片、炙甘草3味药使用频率达100%,其次为砂仁、黄柏、淫羊藿,频次分别为512次、510次、510次;所用到的姜有四种,依次为干姜(252次)、生姜(245次)、煨生姜(103次)、炮姜(66次)。临床症状内关联方面,口干与喜热饮、寐差与口干之间的关联度最高。脉象内关联方面,浮脉与虚脉、虚脉与紧脉、紧脉与浮脉与虚脉之间的关联度最高。舌苔内关联方面,体胖与边有齿痕、质淡红与边有齿痕之间的关联度最高。临床症状与病机之间的关联方面,寐差、口干、口疮、面赤烫热、痤疮、耳鸣、咳嗽7个症状与“真阳下虚,阴火上浮”的病机有较大的关联度。 结论:1.真寒假热证不单只在疾病发展危重关头出现,在多种慢性杂病或疑难杂病的一般病程中亦普遍存在,其中最主要见于不寐、癌病、绝经前后诸证、口疮、消渴、粉刺、劳淋等疾病中。 2.真寒假热证的证候有“真阳下虚,阴火上浮”、“真阳下虚,阴火外浮”、“真阳下虚,阴火下陷”和“阳虚阴盛,逼阳外脱”四种表现形式。 3.真寒假热证的临床症状表现区域广泛,最常见的症状为寐差、口干、疲倦乏力、汗多自盗、怕冷、情绪急躁、喜热饮。 4.真寒假热证的脉象多表现为虚浮、虚紧或虚浮紧,舌象多表现为质淡红、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腻。 5.郭立中教授辨识真寒假热证的方法:首先全面细致地认识所有症状,理清证候是否有寒热独自分布情况,留意证候之间有无寒热矛盾情形;证候表现复杂迷离时,抓特异症以断寒热真假;寒热症状真假疑似时,舍症而以舌脉为凭据;最后还要参考病因、体质情况、治疗经过,综合进行分析。 6.郭立中教授对真寒假热证的治疗:对“真阳下虚,阴火上浮”、“真阳下虚,阴火外浮”、“真阳下虚,阴火下陷”者主温肾纳气,收敛虚火,主方为四逆汤合封髓丹加减;对于“阳虚阴盛,逼阳外脱”者予破阴回阳固脱,主方为四味回阳饮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