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寻一种更为简单、准确、可靠的峡部裂椎体椎弓根螺钉入点定位方法,并与“AO”定位法相比较。 方法: 本次研究在两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从2008年1月中旬~2012年1月中旬,我院对60例峡部裂性椎体滑脱的病人(女:37例,男:23例;L5椎体滑脱伴峡部裂患者38例,L4椎体滑脱伴峡部裂患者22例;Ⅰ°滑脱46例,Ⅱ°滑脱14例;年龄:22~68岁,平均38.6岁),应用CT测量峡部裂椎体椎弓根中轴线至三角骨下边的距离及其至三角骨内下角顶点的距离;对其中的30例峡部裂性椎体滑脱病人(女性20例,男性10例;Ⅰ°滑脱22例,Ⅱ°滑脱8例;L4峡部裂性椎体滑脱12例,L5峡部裂性椎体滑脱18例;年龄:25~64岁,平均41.1岁)行手术治疗,术中应用C型臂X光机找出峡部裂椎体椎弓根螺钉标准入点(通过椎弓根中轴线),测量峡部裂椎体椎弓根中轴线到三角骨下边的距离及其至三角骨内下角顶点的距离。第2阶段:从2012年2月~2014年10月,将60例患有峡部裂性椎体滑脱的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女:37例,男:23例;L4峡部裂性椎体滑脱22例, L5峡部裂性椎体滑脱38例;Ⅰ°滑脱46例,Ⅱ°滑脱14例;年龄:24~66岁,平均40.3岁。术中分别应用三角骨定位法置钉和“AO”定位法置钉;选择病人时,使实验组病人在男女比例、滑脱程度、高矮、胖瘦等方面与对照组相对均衡,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术后应用64π螺旋CT和DR-X光机验证置钉的效果。将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作对比研究,分别对比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的疼痛评分等,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椎弓根螺钉入点定位方法的优劣。 结果: 椎弓根中轴线均通过三角骨后表面,大约位于三角骨骨面内、靠下方、内下角下三分之一分界线上下的区域内,约距离内下角顶点3~6mm,约距离下边2~5mm处。将三角骨定位法与 AO定位法作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采用“AO”法置钉,手术时间为154.5±4.52 min,最长165 min,最短145 min;术中出血量为296.7±45.21 ml,最多400 ml,最少200 ml;术后引流量为230.0±41.69ml,最多340ml,最少180ml;术后第2天疼痛评分为4.60±0.81分,最大6分,最小3分;术中一次性钻孔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成功率为70%;术后X片和CT显示置钉优良率为80%。采用三角骨定位法置钉,手术时间为145.4±4.88min,最长155min,最短135min;术中出血量为226.33±33.99ml,最多300 ml,最少160 ml;术后引流量为178.3±42.92ml,最多260ml,最少100ml;术后第二天疼痛的评分为3.57±0.86分,最大5分,最小2分;术中一次性钻孔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成功率为86.7%;术后CT和X片显示置钉优良率为93%。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t值分别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第二天的疼痛评分方面分别是7.522、6.811、4.730、4.785,都大于2.750(当t=2.75时p值为0.01)。因此,应用两种定位方法置钉,其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值<0.01)。x2在一次性置钉率(%)、置钉优良率(%)方面分别是2.221、2.097,均大于1.96(P值<0.05),差异也有显着性意义。因此,与采用“AO”定位法相比,采用三角骨定位法置钉具有明显的优势。 结论: 三角骨置钉法:峡部断裂后,上关节突形成一个(从背面观)孤立的稍微隆起的近似三角形骨面,进钉点就位于三角骨骨面内、靠下方,大约在内下角下三分之一分界线上下的区域内,约距离内下角顶点4~7mm,距离下边约3~6mm,在进针方向上,入点越靠外侧,钉尾外倾角度越大,入点越靠上方,钉尾头倾角度越大。通过对比研究证实:三角骨定位置钉法明显优于“AO”定位置钉方法。应用三角骨定位方法置钉,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肌肉损伤轻、失神经现象少及可靠性高的优点;可明显提高一次性置钉成功率及置钉优良率,且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接受X线照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