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反腐败制裁涉我国案例的实证分析

来源 :焦梦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yl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银行为规制其资助贷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腐败相关问题,在过去数十年对涉案企业和个人的制裁过程中,逐渐建立完善出一套以“参与资格暂停”为主要制裁手段,资格评估与暂停办公室和制裁委员会两级制裁程序为审查架构的制裁制度。我国有许多的大型基建工程企业亦参加世行资助项目的承建工作,但在其采购招标及后续合同的执行环节中由于自身的不法行为常被列入世行的制裁名单当中,将在制裁期间内失去参与世行资助项目的承建机会,这对我国基建企业扩大海外市场,实现走出去战略、“共商共建共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将首先从世行反腐败制裁的制度设计和运行介绍出发,结合基建工程行业特点,对其基本制裁措施“除名”的制度选择逻辑进行分析,为后文进一步展开讨论我国企业和个人的被制裁情况作制度基础。本文的研究材料聚焦于世行反腐败制裁中涉我国案例,对涉我国案例呈现的集中问题和特点结合世行制裁委员会决定展开案例分析。笔者根据2021年世行公布的制裁名单筛选出涉我国案例信息,从制裁的实体规定和应诉程序选择两个主要研究角度,择取各年度增长情况、各制裁依据类型统计、制裁措施决定机构等统计主题,绘制我国涉案企业个人的各统计指标图表。发现涉我国案件呈现特点和问题有三:一是制裁企业个人多触犯欺诈和腐败不法行为条款,二是制裁措施的负面溢出效应影响范围大,由于世行制裁制度包含各国际开发银行交叉制裁和关联企业责任承担的相关规定,一个不法行为将会触发多个企业和多家国际开发银行的联动制裁,三是多数案件回避抗辩,在世行调查过程沟通较少,导致对其触犯的行为要件法律适用理解动因和实践不足。本文重点围绕第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文章通过对世行公布的制裁案例决定和跨国反腐败规制行为的比较研究,拆解我国案件最常触犯的欺诈和腐败行为要件,来明确其适用,尝试从根本上指导我国企业和个人的合规实践。继而为后面两个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本文首先聚焦于无论是在世行反腐败制裁案件的整体数据统计,还是仅我国的案件类型统计中都居数量首位的欺诈行为。通过提取世行《反腐败指南》、《采购指南》等法律文件对欺诈行为的描述,拆解出其关键的构成要件和考量因素有:是否存在虚假陈述,如何判断其欺诈主观意图,分析其行为的目的,以及被诉方企业的雇主责任原则。首先对两大法系中的虚假陈述理论与世行认定要件进行对比,讨论传统的“实质性”标准是否应加入到世行的认定过程中。后对世行贷款项目采购相对方的披露义务的法律性质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上诉至制裁委员会的两案和其他典型案件的具体事实,特别是对我国企业常出现的如虚报资质、借用资质和遗漏需披露信息等情形的认定展开研究,重点分析在欺诈案件中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疏忽大意”的两类判断标准。并讨论世行制裁制度下的欺诈目的的判断和雇主责任原则。之后本文则主要讨论我国涉案另一种常见的行为类型即腐败行为在世行制裁制度中的构成要件,本章笔者根据腐败行为主体的不同,将客观行为要件分为“承诺和给予贿赂”和“受贿和索贿行为”,并分别就两者每一行为内部的构成差异和事实认定进行辨别,再对腐败意图的推断标准进行分析,关注行为和影响力实施结果之间密切联系,最后对受贿财物利益的认定结合案件进行说明,并对比我国及其他立法实践的腐败行为要件构成,提出补充特定要件认定的建议。在完成对欺诈和腐败行为的要件分析后,明确世行制裁制度对欺诈、腐败行为的规定要点,对我国的相关制度中可能存在与国际规则衔接有漏洞的部分进行分析。从我国招标采购立法语境中的“骗标”和“贿标”的行为构成和法律责任两个方向入手,在厘清《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中“骗标”行为要件后,考虑我国腐败犯罪中明确纳入对“承诺提供贿赂”行为规制,讨论“骗标”行为入刑“合同诈骗罪”的适用性,对外国公职人员行贿罪的受贿主体范围延展,以及我国立法中关于“骗标”和“贿标”的除名措施优化,都将具体与国际标准进行立法衔接的方向进行讨论。
其他文献
新闻报道所呈现给我们的对现实世界的图景是一种“拟态环境”,是具有倾向性的解读。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广州非裔事件”的报道可谓是沸沸扬扬,广州政府的疫情防控举措被英美媒体冠以“种族主义”的帽子。然而一个多月后,发生于非洲南部内陆国家赞比亚的华人遇害事件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关注。不仅报道时间滞后,报道数量也寥寥无几。这个具有鲜明反差的国际政治传播现象不免引人深思。由此,本文在搜集英美媒体相关报道的基础上,
学位
期刊
近些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逐渐修缮,与此同时,对立法修订的质量和标准也出具了更高的准则。《立法法》放开了地方的立法权力,使得地方立法骤增。然而,地方立法的质量令人堪忧,其适用程度也令人担忧。因此,立法后对地方立法的评估普遍存在。各地区通过开展立法后评估对立法的质量、适用性以及规范性进行评价,并对后续立法的修改和废除提供指导建议。通过对各地立法后评估实践的分析可以发现,各地做法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学位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税种,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个人不动产转让所得税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税种,而是个人所得税的一个应税科目,在我国税法体系中隶属于“财产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所具备的功能是令人瞩目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功能便是筹集国家财政收入和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在我国,除个别年份因为疫情或者其他原因之外,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都在逐年提高,其在筹集国家财政收入方面的功能已得到彰显。
学位
面对食品药品安全刑事犯罪多发的态势,我国刑法不断强化监管者的刑事责任,在《刑法修正案(八)》中从新增食品监管渎职罪,《刑法修正案(十一)》再次对该罪作出修正,调整为食品、药品监管渎职罪。新罪名在原罪名基础上,扩大了犯罪主体范围,明确了五种具体的客观行为,为食品、药品监管渎职行为的刑法规制提供了更为周密和明确的法律依据。目前学界对该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犯罪主观方面、此罪与彼罪之间的区别等方面,对犯罪客
学位
结果加重犯在理论研究中众说纷纭,在我国现行刑法中规定较为分散,如何判断是否成立结果加重犯是司法实务的一个难点。由于司法工作人员认识上的偏差,加之法律规定的自由裁量空间大,导致了结果加重犯在司法实务中出现诸多偏差。司法的目标是追求正义,放纵犯罪损害正义,给罪犯施加超出责任刑以外的刑罚同样损害正义,因而正确理解和适用结果加重犯,匡正结果加重犯在实务中的诸多偏差是当务之急。本论文遵循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
学位
学位
学位
共享用工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模式,通过在企业之间进行劳动力的余缺调剂,使得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但这一用工模式尚不成熟,这一新兴用工方式仍然存在用工关系的法律性质、相关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厘定等问题,共享用工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护也面临困境。论文针对“共享用工”模式下劳动者权益保护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共享用工劳动者在参与共享用工模式时面临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困境,分析立法对此作出的回应,继而提出可行性对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