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肌瘤主要病理变化为子宫平滑肌细胞与少量纤维结缔组织惨杂形成的实质性肿瘤,是常见多发病,临床以异常子宫出血、腹部肿块、压迫症状、下腹痛、影响怀孕为主要症状。目前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西医尚无有效疗法,类促性腺激素(GnRHa)药物最常用来缩小子宫肌瘤,但停药后三个月子宫肌瘤又会恢复原来之大小。因此这些药物主要是用来减轻症状,而且除了价钱昂贵外,它也有热潮红、失眠、阴道干燥、关节疼痛等副作用。长期使用会造成血脂肪代谢改变,使胆固醇浓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减少,此种治疗未臻理想,且西药毒副作用较大而手术治疗具伤害性。子宫肌瘤属于传统中医学‘瘕块、石瘕、肠覃’癥瘕积聚分类范围,自古累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应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消瘀散结等原则,在疗效上已有一定的水平。特别是针灸治法,具有疗效快、施治简便、无毒副作用、不受空间限制及易为患者接受等优点,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但治疗本病的现代临床文献中的针灸处方见解呈现多元变化,故本研究设定目标,分析回顾1980~2016年近35年来针灸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从合格文献的治疗穴位中,探索针灸治疗子宫肌瘤的用穴配穴及治疗方法的规律,做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取穴及治疗方法的临床参考。方法:制定本研究检索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及文献策略,检索CNKI中国最大期刊电子数据库中1980.1.1~2016.2.28的针灸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文献,根据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经过几番筛选,总共筛选出符合本研究针灸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研究文献的共77篇;从而针对这些文献进行如腧穴归经、主穴、配穴、腧穴部位、耳穴、君臣佐使丛集关系、古今用穴比较、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计量学研究。成果:本研究经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初步得到针灸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治疗文献选用的主穴归经是以腹部任脉、足太阴脾经脉、足阳明胃经脉三条经络为主;经过77篇文献整理统计主穴选用频次,出现主穴频次最高的三个穴位依次为三阴交穴、关元穴、子宫穴等;配穴出现频次最高则依次为气海、三阴交、太冲等;取穴部位频次最高主要为腹部;头部耳穴选用频次最高的依次为内分泌、皮质下、子宫、肾、脾等。穴位出现频次阶层丛集分析穴位群聚情况,气海穴可为治疗主穴为君;三阴交、关元、子宫及足三里则为臣,中极、阴陵泉、太冲、归来及血海则具佐使之功。治疗方法以针刺和针药并用为主。建议气海、三阴交、关元、子宫、足三里,作为针灸治疗子宫肌瘤基础方,并随证选穴中极、血海、太冲、阴陵泉、归来;与古籍针灸治疗子宫肌瘤文献局部取穴与特定穴及循经取穴出现的穴位比较,并未偏离古代用治子宫肌瘤的针灸治疗原则取穴规律。结论:古今针灸医治子宫肌瘤方略以采纳辨证治疗为主;研究结果主要选穴原则为病位胞宫近部取穴以腹部为主,常用气海、关元、子宫;与循经取穴以任脉、脾经和胃经为主相结合,同时辅以对应脏腑耳穴内分泌、皮质下、子宫。与古籍文献出现的穴位比较,治疗子宫肌瘤之局部取穴与特定穴的使用,及循经取穴选择并未偏离古代子宫肌瘤的针灸治疗原则取穴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