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论犹太人问题》是卡尔·马克思早期思想转折之代表性著作,其写作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思想背景。在探寻如何实现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道路上,青年马克思成就了马克思主义。青年马克思与整个青年黑格尔学派决裂,以此文着重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鲍威尔对犹太人问题的见解,并接纳了鲍威尔对所谓基督教国家的批判。以“犹太人问题”为理论出发点,马克思认为,宗教解放的完成并不能解决犹太人问题,宗教解放是政治解放的前提。政治解放却是通往人类解放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走向人类解放终点的标志性路标。在此过程中,他不满于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犹太人问题》是卡尔·马克思早期思想转折之代表性著作,其写作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思想背景。在探寻如何实现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道路上,青年马克思成就了马克思主义。青年马克思与整个青年黑格尔学派决裂,以此文着重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鲍威尔对犹太人问题的见解,并接纳了鲍威尔对所谓基督教国家的批判。以“犹太人问题”为理论出发点,马克思认为,宗教解放的完成并不能解决犹太人问题,宗教解放是政治解放的前提。政治解放却是通往人类解放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走向人类解放终点的标志性路标。在此过程中,他不满于仅仅停留在对宗教的批判,通过对国家和市民社会存在结构的分析,强调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的“完成”只是人类解放的开始。
其他文献
王夫之的著述众多,而《老子衍》是王夫之学术生涯中的第一本义理著作,身为儒者的王夫之却选择道家经典的研究为论著的开始,其特殊性自然不言而喻;尽管后来王夫之又撰写了数量庞大的著作,但《老子衍》在王夫之众多著述中的意义与价值仍是与众不同的。从《老子衍》中可以看到王夫之对老子思想的批判与认同,王夫之通过对《老子》义理的探讨与推衍,暴露老子思想的缺失,此举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批判老子及道家,更重要的是为了修正当时风靡于社会的王学末流思想,将思想的发展拉回经世致用的实有层面。本论文主要参考王夫之相关著述以及前辈学者的相
哈贝马斯无疑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视野之宽广,目光之敏锐,思想之深邃,很难有人能够与之相媲美。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的核心思想,是他为解决现代性危机,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合理化发展而提出的重要理论。他指出,现代性危机的实质就是系统的过度扩张导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然而,与当代许多思想家不同的是,哈贝马斯并没有全盘否定现代性和启蒙理性,相反,他把现代性看成是一个并未完成的事业,只要人类能够自我纠错,走出危机并不是不可能的。启蒙理性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除了工具理性之外,人们还可以从中发掘出交往理性;借助交往
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分析工具。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形成具有多方面原因。同时,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衡量社会历史发展新的重要尺度。不仅如此,人民既是美好生活需要的主体,也是美好生活创造者的双重身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指,整体生活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以及每种生活及其发展与人们的现实期望之间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从改革开放初期注重物质生产到新时代强调社会全面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总体性思维方法;进一步,不断
本文以身体美学的视域,对福柯思想中关于身体美学的演变进行研究。福柯的身体美学思想尤为突出身体的重要性,他对身体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强调人们需从身体出发去把握其主体性价值。但福柯的身体美学思想最终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实现,正因为如此其思想遭到了多方的批判。一些批判具有建设性意义,但一切批判则是对福柯的误解,故而,从整体上对福柯身体美学思想进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福柯并没有专门论述身体思想的作品,但从他的文本中可以发现,他一直对身体的意义进行关注,在各时期的著作中都对身体进行了论述。虽然在各时期的著作中,福柯关于
伊斯兰信仰在回族社会中不仅是一种内化于心的信仰追求,更是一种外化于行的生活方式。本文在综合运用宗教学、民族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并结合文献分析法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大洼塘村回族妇女这一群体的宗教生活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其如何在家庭领域与公共领域的不同场域中来践行自身信仰,并尝试从日常生活视角出发,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理解回族妇女的宗教行为与宗教理念。本文既关注伊斯兰信仰对妇女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又致力于提供一种女性视角与女性声音,呈现
酒自古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论文以汉赋中的涉酒赋作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先秦以来酒文化的发展,通过纵向、横向两方面梳理汉赋中涉酒赋作的不同主题,将之归纳为祭祀用酒、宴飨饮酒、个人饮酒三类,探讨各类赋作中酒承载的审美精神及其辩证关联。首先,汉赋对祭祀用酒的描写在继承先秦以来“人神之和”文化理念的基础上,突出了人对酒的审美敏感,关注人与神的美感之和,体现出了“人神允洽”的审美精神;其次,汉赋对宴飨饮酒的描写继承了先秦以来宴飨饮酒在君臣欢康、调和人伦、讽喻劝诫方面的文化观念,体现出了讲究节制的,以政治人伦之和为中心价
图像沟通着视觉与存在,图像中可见的部分与视觉关联,不可见的部分与存在关联,这是它们三者的逻辑关系。然而,在时间的序列中,它们并不总是完全同时在场。潘诺夫斯基通过考察历史中的图像及图像志,从而建立完整的图像学体系,揭示图像在历史中发展的逻辑,即视觉·图像·存在。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绪论,主要交代选题缘由与基本依据,认为目前国内外关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呈现为图像史地位研究、理论背景研究、操作实践研究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
“正义”问题是道德哲学探讨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诠释了不同的价值流派对待“个人权利”的不同方式,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交锋便是这一问题的最好例证。在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交锋中,密尔重新演绎了功利主义的论证,吸收了更多义务论元素到功利主义体系中,对边沁功利主义忽视个人权利的问题进行了修正,并回应了自由主义者对功利主义的抨击。
边沁功利主义对个人权利的忽视使功利理论丧失了以往重要的地位,这恰好促使了密尔功利主义正义思想的崛起。密尔对正义、个人权利和功利三者关系的分析,并指出个人权利是沟
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思维发展的不断深入和认知科学水平地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重视道义逻辑的研究。虽然道义逻辑属于模态逻辑的一个分支,但是它却跟人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中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传统研究道义逻辑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道义逻辑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用研究逻辑的形式化方法生搬硬套给道义逻辑,用构建逻辑系统的方法来构建道义逻辑系统,有削足适履的倾向。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认知科学背景下文化认知的研究对道义逻辑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对道义逻辑不能简单进行分析,更不能生搬硬套地用研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义词,二者的实质是一样的。在马克思理论发展过程中,蒲鲁东是影响他理论发展较重要的一个人,《哲学的贫困》这本书也是为公开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而作。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态度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肯定——分歧——决裂的变化,对蒲鲁东态度的转变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变化——对唯物史观的深入,这也是两者决裂的终极原因。针对蒲鲁东唯心史观的“经济矛盾的体系”,《哲学的贫困》进一步明确以及深化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及其内容;在批判蒲鲁东形而上学的过程中,马克思明确了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