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泽厚提出的“情感本体论”是其整个“实践美学”思想发展的归宿,标志着其学术重心的转移,意味着“实践”被悬搁起来,转而关注于个体、感性、生命、心理、情感。本文力求对“情感本体论”作如下探讨: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情感本体论”的总体风貌以及评论界对“情感本体论”的阐释。(一)阐释了“情感本体论”的总体风貌。(二)阐明一些学者对“情感本体论”作出评价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了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的理路及其“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其中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的原因。内部成因包括(一)对早期“美感矛盾二重性”的承续,“情感”在形象思维和美感中逐步突出的地位。(二)文化心理结构中审美的核心作用。(三)主体性实践哲学体系的内部矛盾。外部成因是(四)对刘晓波批判的回应。由工具本体转向心理(情感)本体,标志着他的“实践美学”思想的学术重心的转移。这种表面上的跳跃式思维实际上是有其内在发展的必然性的。第三部分主要描述了李泽厚本人赋予“情感本体论”的涵义。这一部分分为四个方面。(一)梳理并阐释了“情感本体”。从美学维度是指1.新感性。2.审美心理结构。3.先验共同感。4.生命力量。(二)阐释了“情感本体”中“情感”的内涵。1.“情感”表征着一种关系。2.“情感本体”所关涉的个体的人、人际、人类与艺术、宇宙等不同关系层面。(三)阐明了“情感本体”与审美的三种形态,其中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层次。它们见证着心理(情感)本体的成长过程。(四)描述了“人的自然化”的“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人的自然化”是“情感本体”的建立,是一个美学问题。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情感本体”的价值和意义。这一部分分三个方面。(一)阐述了“情感本体”的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指向以及人生艺术化和情感审美化的思想。1.“情感本体”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是一种“悦神”的审美境界。在形而下层面上表现为日常生活的主观体验。李泽厚试图整合这两个层面以达到圆融统一。但实际上,“情感本体”明显地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指向。2.而“情感本体”之所以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成为审美的人生境界和在形而下层面上表现为日常生活的主观体验,与他本人具有人生艺术化和情感审美化的思想倾向密不可分。(二)指明“情感本体”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