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PB的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形成机理研究 ——以S大学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h_end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业拖延是主体对必须完成的学业任务表现出不必要地推迟开始或延迟完成,并伴随心理情绪不适的行为。学业拖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会引发个体的负面情绪,轻则造成学习成绩下降,重则影响大学生就业、导致教育资源浪费,最终势必会影响到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改善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作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首先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定计划行为理论搭建理论研究框架。其次结合个人访谈和问卷的预调研结果,引出S大学在读大学生的突显信念,旨在修正初始理论模型。然后通过研究假设推演,系统整合影响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内部与外部要素,并提出可测量的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变量与相关指标体系。最后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构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形成机理的结构方程模型。所采用的问卷是遵照Ajzen所设计的计划行为理论研究的一般问卷模式与具体应用原则,并以个人访谈获取的相关突显信念数据,作为各个潜变量的可测度指标来进行参考设计。通过网络和纸质的方式共回收正式问卷1372份,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在0.7以上;并通过了KMO和Bartlett’s Test、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证明所使用的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在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实证分析中,首先从学业拖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等五个维度出发进行描述性分析。其次,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验证人口统计学变量是否影响S大学的在读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以及在学业拖延的各个维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然后,本研究使用数据分析工具SPSS 22.0和AMOS 24.0构建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形成机理模型。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检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拖延行为间的作用路径关系并验证研究假设。研究结论如下:(1)27.04%的被调查大学生为重度拖延者;55.32%的被调查大学生为中度拖延者,其中非拖延或轻度拖延者仅占17.64%。(2)学业拖延行为在性别和专业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大三、大四的学生比其他年级的大学生更倾向拖延学业。(3)学业拖延行为态度、示范性规范、指令性规范、外部控制信念、内部控制信念和行为意向对学业拖延实际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4)外部控制信念和内部控制信念在拖延行为意向与学业拖延实际行为之间均有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基于学业拖延行为形成机理所透视出的问题,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方面的作用路径出发,为大学生群体及大学生管理者提出相关策略,以期改善其学业拖延行为,最终达到提高我国本科教育质量的目的。
其他文献
导学案是一种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学习方案,因为良好的实践效果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是当前我国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中影响较大、辐射较广、也是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但大量的教育实践也暴露出了现行导学案在编写和使用上的一些不足和误区,需要研究者不断优化和改进。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象式思考辅助工具,能够刺激多种感官协同工作,将抽象的知识和思维过程形象化、具体
学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高端人才,已经成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实现教育强国的要务之一,对于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高等教育改革现实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邻国日本的博士教育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其人才培养体系比较完备。尤其是在二战结束
2-3岁这一阶段对于幼儿来说,是发展其性别角色的重要时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儿童总是不断获得社会中关于男女两性的价值观,动机,个性特征,情感反应,言行举止等。同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继续将生物学和社会性别的要求纳入到自我意识之中,不断形成了相应的性别角色。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也是儿童与成人互动的首要场所,在教育儿童性别角色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融入大学课堂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作为信息化时代在线开放课程的典型范式,实现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大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便利条件。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等院校开展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实践研
近年来,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现象渐受关注。中小学教师群体普遍抱怨负担过重,工作干不完,需要经常加班,一些非教学性任务太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占用了太多工作时间,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本职工作和专业发展。2019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教师也需要减负,要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2019年教师节前夕,审议通过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
本研究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立足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水平和应用能力提升的迫切需要的大背景下,选取了新疆某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该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及现行的“国语”网络学习平台的特点,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展开研究设计。该研究以MHK能力提升为应用与设计目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结合,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探索并尝试提出一套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
寒门如何出贵子?近年来关于此话题的讨论愈演愈烈。随着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对高质量教育更高的需求。如何体现高质量的教育?反映在学生身上,最为直观的就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家庭作为学生生活成长的主要环境,其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却常常被忽略。为探求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影响,本研究在文化资本理论、期望理论的指导下,从家庭文化资本对初中生数学素
2020年后绝对贫困消除,贫困将以相对贫困的形式存在。在教育领域,解决教育相对贫困对于相对贫困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深入分析教育相对贫困的内涵和理论基础上,以义务教育为例,根据现实问题和政策要求尝试构建2020年后义务教育相对贫困测评指标体系,提出建立义务教育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主要过程和结论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重构教育贫困和教育相对贫困概念,确立教育相对贫困测评指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要求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发挥合力,形成全面开放的教育空间,全方位激发学生潜能;家校社协同已经成为未来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来也已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家校合作共育实践活动,家校合作共育也已成为学术界广泛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