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情况及两者关系。方法:收集2007.01~2017.06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住院的经肠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UC患者146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83例,平均年龄(53.6±12.5)岁。同时选取相应时间内的健康体检者,但经肠镜检查未见明显病变的1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64例,女性86例,平均年龄(51.3±11.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内镜下病变范围采用蒙特利尔分型,将UC患者分为直肠型、左半结肠型及广泛结肠型。依据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将UC组进行病情分期,分活动期和缓解期。UC组所有个体按照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也称Mayo指数)表评分进行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根据腹泻、便血、黏膜表现及医师评估病情等四项的严重程度分别评分0—3分,总分≤2分为症状缓解,3—5分为轻度活动,6—10分为中度活动,11—12分为重度活动。回顾性分析两组经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病理活检联合检测方法检测的Hp的感染情况。并比较UC组内不同病变范围Hp感染的情况,比较不同活动期与缓解期的Hp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UC组患者146例,27例阳性,Hp感染的阳性率为18.49%,对照组150例体检者,64例阳性,Hp感染的阳性率42.67%,UC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变范围:直肠组27例,7例阳性,Hp阳性率为21.88%,左半结肠组48例,9例阳性,Hp阳性率为18.75%,广泛结肠组66例,11例阳性,Hp阳性率为16.67%。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UC组内无论病变范围大小,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没有明显差异。UC组内处在缓解期患者29例(19.86%),11例阳性,Hp感染的阳性率37.93%;处在活动期患者117例(80.14%),其中轻度活动期患者64例,11例阳性,Hp感染的阳性率17.19%;中度活动期患者37例,4例阳性,Hp感染的阳性率10.81%;重度活动期患者16例,1例阳性,Hp感染的阳性率6.25%。不同疾病活动期与缓解期Hp感染的阳性率不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缓解期与轻度、中度、重度活动期分别比较,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UC患者只要处在活动期,不管病情轻、中、重,与处在缓解期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比较都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而轻度、中度、重度活动期之间相互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随疾病活动严重程度增加,UC患者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溃疡性结肠炎之间呈负相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是一种保护性因素,可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加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随访,可有效减少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癌变的风险。意义:溃疡性结肠炎(UC)是成人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高峰多在50~60岁。UC的病因目前还未完全明确,然而过度刺激造成粘膜免疫系统功能代谢紊乱,似乎是一种主要的病理生理途径;而这些反应也可能是对结肠内部细菌变化本身的反应。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部炎症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酶,其中有害的酶如脲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脂肪酶和磷脂酶等,这些酶可能通过几种途径机制参与胃炎的发病过程。同时,代谢产物可能会进入肠道。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的地区更为普遍,并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对IBD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保护作用。通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探索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从而为临床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