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教育智慧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教育智慧主要与教师素质和“优质教育”相联系。在与教师素质相联系方面,教育智慧被认为是教师的“教育力量”、“教育素养”、“教育机智”和“教育境界”,但是这些基本上是“教师智慧”而不是“教育智慧”。在与“优质教育”相联系方面,教育智慧被认为是创造“优质教育”所需要的东西,缺乏教育智慧的或者没有用上教育智慧的教育不可能是“优质教育”,因此教育智慧只能在“优质教育”中去寻找。当然,究竟什么样的教育可称为“优质教育”,各有各的看法。在我看来,只要符合教育本质要求的教育就可以称为“优质教育”,从“优质教育”中所找到的不是别的,而是对教育本质的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而对教育本质的各种理解便是教育智慧。 像评判“优质教育”要有比较全面的指标一样,对教育智慧的评判也必须把握教育智慧的全部构成,但是教育智慧的评判者未必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本文中所呈现的两个实例及其分析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科学意义的教育智慧被普遍排斥在教育智慧之外了。这是很不合理的,因为“优质教育”不可能不按照教育的规律进行,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不可能没有科学的理解。当然,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不能仅仅有科学理解,还应该有实践理解和审美理解,这样教育智慧其实是由科学理解生成的以真为旨趣的教育理论智慧、由实践理解生成的以善为旨趣的教育实践智慧和由审美理解生成的以美为旨趣的教育技艺所构成的整体。理解以各种文本为对象,人们通过教育文本的理解可以领悟到其创造者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因此而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这其实也就说明了教育智慧是可以脱离教育文本创造者而存在的。理解具有方法论、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义,受其启发,教育智慧在方法论上是指教育主体所具有的广阔的教育视界,是对于教育的同情性理解,是在教育中不断生成的教育学理解;在认识论上,教育智慧是一种向内深入、向本原回溯的过程,是对教育的整体把握,是个人教育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本体论上,教育智慧弥漫于教育之中,是对生命意义的筹划和实现,也是一种自知之明。任何理解都不能没有理解主体的介入,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当然不能离开教育主体所具有的“教育理解力”。教育理解力是以教育意义为对象、以情感经验为基石、以自我认识为旨趣的生命过程,在思维上它具有系统性、生成性和涉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