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骶髂关节紊乱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骶髂关节紊乱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相关性分析骶髂关节紊乱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之间的力学关系,病例对照试验观察常规腰椎手法配合骶髂关节调整手法,诊断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慢性顽固性腰腿痛提供一个新的认识理念和治疗途径。
方法:(1)按照流行病学调查的原则前瞻性队列研究骶髂关节紊乱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单因素危险度估计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骶髂关节紊乱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以及应用骨盆影像资料分析和骨性标志触诊来规范骶髂关节紊乱的类型和规律。
(2)通过影像资料和生物力学知识来研究骶髂关节紊乱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之间相互影响的力学关系。分析两侧髂嵴差、腰椎侧弯,以及骨盆倾斜与腰椎侧弯、腰椎侧弯与腰椎间隙之间的相关性,来研究髂骨旋转移位与腰4-5椎间盘突出症之间的力学关系;分析腰骶角、腰椎曲度,以及腰骶角与腰椎曲度、腰椎间隙之间的相关性,来研究骶骨倾斜移位与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之间的力学关系。
(3)通过病例对照试验观察常规腰椎手法配合髂骨调整手法诊断性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髂骨旋转紊乱的临床疗效;常规腰椎手法配合骶骨调整手法诊断性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骨倾斜紊乱的临床疗效,以及骨盆骨性标志的对称性和患者的疼痛和活动能力。
结果:(1)腰椎间盘突出症有随年龄增长而呈上行性发展的趋势,尤其是男性患者。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程较长,女性患者尤为明显(22.17±30.24月);腰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复发率高,男性患者尤为明显(27.0%)。脉压异常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关联,两侧髂嵴不平与腰4-5椎间盘突出症密切关联(OR=21.38,P<0.01),腰骶角异常与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密切关联(OR=21.40,P<0.01)。骶髂关节是可以紊乱的,紊乱是有规律的。髂骨是旋转紊乱,右侧髂骨位移以旋前内旋为主(60.0%),左侧髂骨位移以旋后外旋为主(60.0%,P<0.01),两侧髂骨前后反向旋转位移使髂嵴高低不平,引起骨盆倾斜;骶骨是倾斜紊乱,可以前后、左右倾斜位移,骶骨紊乱也是耦合位移,以后仰和左倾位移为主(87.9%,P<0.01),骶骨前后倾斜位移使腰骶角异常。卧位姿势下,左髂位移以旋后为主(69.2%),右髂位移以旋前为主(81.8%,P<0.05):站位姿势下,左髂位移以旋前为主(76.9%),右髂位移也以旋前为主(78.6%,P<0.01)。
(2)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脊柱侧弯(6.12±4.74°),腰椎侧弯的顶椎主要位于L4椎体(73.3%,P<0.05)。在腰4-5椎间盘突出症中,患者两侧髂嵴高低显著不平(9.28±7.69mm,P<0.05),尤其是男性患者(12.00±8.95mm,P<0.01)。髂嵴不平使骨盆倾斜,骨盆倾斜与腰椎侧弯呈正相关(R=0.49,P<0.01),男性患者更加显著(R=0.63,P<0.01),腰椎侧弯与腰4-5椎间隙呈负相关(R=-0.50,P<0.05)。在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中,患者腰椎曲度显著减小(18.94°,P<0.01)及顶椎下移(90.0%,P<0.01),腰骶角仍然处于正常值的低位水平(29.94°,P>0.05)。腰椎曲度减小的度数明显大于腰骶角减小的度数(21.06±7.57°vs5.06±7.54°,P<0.01),腰骶角与腰椎曲度呈中度正相关(R=0.43,P<0.05),女性患者腰骶角与腰椎曲度呈高度正相关(R=0.74,P<0.01),腰骶角与腰4-5椎间隙呈正相关(R=0.27,P<0.05),而与腰5骶1椎间隙无相关性。
(3)常规腰椎手法配合髂骨调整手法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髂骨旋转紊乱临床疗效显著,常规腰椎手法配合骶骨调整手法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骨倾斜紊乱临床疗效显著,均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配合骶髂关节调整手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腰骶痛和直腿抬高能力,以及骨盆骨性标志的对称性,诊断性治疗说明腰4-5椎间盘突出症与髂骨旋转紊乱有关联性,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骨倾斜紊乱有关联性。
结论:(1)骶髂关节是可以紊乱的,紊乱是有规律的,手法是可以调整的。
(2)腰4-5椎间盘突出症与髂骨旋转紊乱之间有相关性,二者相互影响且有因果关系,称之为二联症;
(3)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与骶骨倾斜紊乱之间有相关性,二者相互影响且有因果关系,称之为二联症;
(4)常规腰椎手法配合骶髂关节调整手法是治疗慢性顽固性腰腿痛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