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旅游业在民族地区日益繁荣,逐渐成为民族地区快速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随着旅游活动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旅游活动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浮现,引起人们的关注:当人们对物质类世界遗产的保护愈来愈重视的同时,人类的另一些伟大创造,那些通过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非物质类的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与物质类文化遗产同样危险的境遇,许多传统和民族、民间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濒临消亡。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里,特别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客观审视旅游活动与遗产保护的关系,研究旅游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就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与其他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本质和特征,比如:动态性和传承性;创造性和独特性;民族民间文化的群体性和地域性。民族地区现代旅游活动一方面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对其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为了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两者的长足发展,本文提出了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性旅游发展机制,同时通过对湘西矮寨镇苗鼓之乡--德夯的实证分析,证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性旅游发展机制的应用已经初步有了成效,并且对于留存问题的解决也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