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文化角度考察华人形象在欧美的演变,在学术界是个备受关注的课题。从总体上看,在20世纪前欧美社会中的华人形象呈现了一个由褒到贬的轨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华人形象呈现出改善趋势。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漫画中的傅满洲家族为例来考察这一时期的华人形象,并从形象学、心理学、政治问题等方面对其形象的变迁展开分析和解读。傅满洲和梵洛苏父女二人的形象最初诞生于20世纪初萨克斯·罗默的小说中,其形象反映了在"黄祸论"思潮影响下当时西方社会对华人的偏见和恐惧:傅满洲本人是黄祸思想的集大成者,而梵洛苏体现了当时西方男性对中国女性的想象的代表人物——美丽危险的蛇蝎女人形象——也是黄祸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上气作为诞生于70年代的模范华人,代表了当时人们对华人的新认识和要求。通过分析傅满洲和梵洛苏二人形象的演变,以及其与上气的对比,可以看出,在70年代的美国人眼中,美国漫画中的华人形象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漫画中的傅满洲虽然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原作小说中的邪恶特征,但对其威胁性进行了弱化。小说中的傅满洲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象征着在当时西方人的心目中,来自东方的威胁像幽灵一样驱之不散;漫画中更多地赋予了傅满洲个性化的人的特色,特别是他的衰老、软弱和死亡,以及漫画最后对其的态度体现了 70年代西方人对黄种人种族歧视的态度的缓和与转变。梵洛苏形象在漫画中的转变,与吴蕾柯形象一起共同体现了西方男性对东方女性的认识的进步。首先在穿着和外貌上不再刻意强调种族特点和民族特点,减少了猎奇心理,让两位中国女性在外貌和穿着上与西方白人妇女别无二致。其次是在人物塑造上,赋予了女性角色多样化的性格特点和层次,与原著小说中梵洛苏的扁平化的人物形象迥异。小说中的傅满洲和梵洛苏两个人物形象属于"黄祸"思想的一体两面。傅满洲的弱化和彻底死亡,加上梵洛苏的正面转化,说明当时的美国人已经不再盲目地敌视和仇视黄种人,而是进行有选择的区别对待。这种选择性在上气身上得到集中展示。上气作为一个黄种人能在西方社会获得普遍承认和认可,说明他完美符合西方人对华人的要求,那就是身为一个中国人却应该全心全力为西方政府服务,思想上要反对共产主义。只要能做到这些,西方人也可以接受黄种人。尽管上气的形象在不断进化,但他身上异国情调的神异色彩却始终没有完全褪去,西方人并未完全停止用猎奇的眼光看待东方文化。傅满洲和梵洛苏形象的变化,以及上气形象的塑造均说明,到了 70年代西方人对中国的态度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反共思想成为主流,已经明确将共产主义政府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进行区别对待,不再强调"白种人优于黄种人"的理论,而以意识形态立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同时,随着西方人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西方媒体对中国人的描绘,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全然摆脱猎奇意识,但原有的刻板印象已经逐步开始松动,塑造的华人形象趋于立体化和多样性,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今,使得美国漫画中的华人形象越来越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