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企业国际化程度对绩效影响这一问题,西方理论界已经进行了近40年的研究,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其得出的结论也各异。早期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在国际化程度的线性影响上;而后来很多学者认为,由于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复杂性,国际化程度与绩效没有一个明显线性的关系,而更多研究表明其影响是U型、倒U型的甚至S型的。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也根据我国国情进行了研究方向的调整,大部分研究认为企业国际化程度对绩效有着正面的影响。但是无论西方还是我国理论界,对于这个问题都没有一致的结论。反观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实际情况,一些企业因“走出去”的战略从国际市场获得了巨大利润,但是一些企业却在国际化道路上不甚顺畅,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收并购行为也因各种原因遭遇了失败。因此,针对我国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这一问题,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多角度的研究:我国企业处于怎样的国际化阶段?怎样的指标适合对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进行衡量?我国企业怎样才能从纷繁的国际化手段中选择自身适合的方式开展国际化?这些问题还需要我国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在以往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上,首先运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企业国际化阶段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的两个模式。首先,本文发现我国企业中只将简单出口行为作为国际化途径的企业占比较大,而进行海外子公司投资的公司占比较少,因此本文根据出口占比以及海外子公司占比这两个维度,将我国企业分为四个国际化阶段,即偶尔出口阶段、导向性出口阶段、收并购阶段以及全球化运营阶段。如果企业的国际化路径从偶尔出口发展到导向性出口,说明企业选择了出口模式;而如果企业从偶尔出口阶段发展到海外子公司投资阶段,则说明企业进入了投资模式。出口模式下企业面临较小的成本,而投资模式企业需要付出较大的海外成本。接下来本文根据这两个模式进行了分析,分别讨论不同模式下企业国际化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出口模式下,企业在被动出口阶段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绩效水平会因此而降低;而在企业将出口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并进行主动出口时,企业绩效又会随出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但是无论绩效升降,这个模式下的企业国际化程度对绩效的影响都是较为平缓的。在投资模式下,本文将企业国际化程度分为国际化深度以及国际化广度;企业首先进行海外子公司投资时,绩效因成本提高而降低;随着企业海外子公司分布的广泛,海外子公司的作用开始显现,对企业海外销售以及本国出口产生了较大促进,因而又对企业绩效产生了正面的影响,整体来说企业海外子公司对绩效的正面作用要大于负面作用;同时企业在进行海外子公司投资时往往倾向于首先建立贸易型子公司,然后建立生产型子公司,而子公司的类型对于企业绩效也有着明显的影响。然后,本文在两模式假设下提出了企业国际化时往往会出现的“路径粘性”以及“地域粘性”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国际化跃迁模式。路径粘性指企业在进行国际化时会倾向于选择已有的较为简单的方式即出口,而地域粘性指海外投资企业往往倾向于在熟悉的海外市场进行反复投资而避免开拓新的市场。本文指出如果企业能够在合适的时机摆脱这两个粘性,就能获得绩效的飞跃。在实证分析阶段,本文选择了我国沪市上市公司中以SSE分类标准分类的工业类企业为样本,为消除年份波动选择了2011与2012年数据的平均值来进行截面分析。在收集了企业出口销售额占比、海外子公司占比、子公司类型等多个数据后,针对三个模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基本符合以上模式,而在跃迁阶段,企业突破路径粘性以及地域粘性的出口占比拐点分别为42.43%和47.17%。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结果对我国企业国际化提出建议,企业应在海外投资多样性上进行突破,提高国际化广度,优化子公司类型,同时增加研发投入,使我国企业能够在国际化道路上一直保持高速高效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