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栖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的仿生机器人,由于兼具陆地、水下以及近海滩涂等环境下的运动功能,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针对两栖机器人的运动实现和行为控制进行研究,针对地面爬行和水下游动建立了一种基于传感信息的复合CPG(Central Pattern Genrator-中枢模式发生器)控制模型,通过调整输入激励、方向因子、俯仰因子等控制参数,可实现地面和水下的多模态运动控制;此外,考虑到机器人的水下自由游动与流体作用力密不可分,将其简化为多连杆串联机构,对其进行了流体动力学分析,并将CPG模型控制律作为动力学模型的关节角信号,建立了一种联合的运动学一动力学模型,探讨了CPG参数与游动性能之间的关系。为了增强两栖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构建了基于红外传感信息的状态聚类和避障策略,为两栖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下的多模态行为自主运动奠定了基础。
本文在CPG建模、两栖多模态运动控制、流体动力学建模、传感信息耦合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根据两栖机器人的运动步态和功能需求,提出了一种集地面仿轮式爬行、水中仿鱼/仿海豚式复合推进于一体的多模态运动推进方案。基于模块化机器人的设计理念,推导了一种具有N个模块化单元数的地面最小半径转弯控制方法。同时,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对机器人的地面直行、转弯、爬坡等进行了仿真模拟,为机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两栖机器人样机并进行了地面实验验证。
其次,对于水中运动,利用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两栖机器人身体多个关节摆动和胸鳍拍动的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考虑到机器人的细长体结构,其在水下游动的主要作用力简化为:连杆和胸鳍正压力、头部截面阻力和形体摩擦阻力,结合拉格朗日第二方程推导出了水下游动的动力学模型。将基于CPG模型的关节控制角作为动力学模型的输入信号,建立了两栖机器人水下游动的联合运动学-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Mathematica环境下的动力学仿真和实验研究,包括直游、转弯、仿鱼和仿海豚推进比较等。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了该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
第三,对于两栖多模态运动控制,针对水陆不同的驱动机构和运动形式,提出了耦合液位传感反馈的CPG控制方法。根据液位传感器采集到的不同环境信息,调整身体左右两侧振荡器之间的相位关系,完成地面关节锁定和水下往复摆动两种不同的振荡方式,实现了地面和水下的不同运动形式。在此基础上,借助于一对灵活的机械胸鳍机构,实现了俯仰、倒游、原地转等多模态运动,并建立了两栖机器人多模态运动的特征行为参数集。
第四,基于两栖机器人的自主避障控制,根据三个红外传感器采集到的障碍物距离信息,进行了细化分析,建立了避障模糊控制规则表,并对模糊控制输出进行聚类分析,将其结果耦合到振荡器幅度方程,提出了一种耦合红外传感反馈CPG的自主避障控制策略,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了该避障策略的有效性。
最后,对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