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共情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言语技巧有意识地将这种理解反馈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被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一种心理策略。这一策略包含的言语技巧有:认知上对学生所述内容的理解和反应,通过复述和内容反应来体现;情感上对学生所表达情感的反应,可通过情感反应、情感表达和自我暴露来体现;行为上指出学生的不足或可提升的缺陷,可通过指导和提供建议来实现。教师共情能力既包括教师内在的共情倾向,也包括教师在特定情境中表达出来的共情反应,只有有意识地适当表达才能达到共情的效果。本研究以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共情策略的有效性,教师共情能力的特点,以及共情训练对职前教师共情能力的影响。本研究的三个部分为:研究一,以问卷形式对757名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共情策略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教师共情策略具有较高的定义准确度和认同度;(2)共情策略使用难度较低,较常被使用,使用效果较好;(3)共情策略对不同性别及气质类型学生均适用。研究二,通过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修订版(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和自编共情反应测试材料,考察在职教师与职前教师共情能力的特点。对在职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1)在共情情境反应得分上,学过共情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没学过的教师。(2)在共情情境反应得分、IRI-C想象量表、IRI-C个人痛苦量表以及IRI-C量表总分上,女教师显著高于男教师。(3)在共情情境反应得分上,11-20年教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4)在共情情境反应得分上,小学教师显著低于中学教师。(5)在IRI-C想象得分上,文科教师高于文体类科目教师。在IRI-C个人痛苦得分和IRI-C量表总分上,文科教师均高于理科和文体类教师。对职前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1)在IRI-C共情性关心得分上,非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2)在IRI-C想象、共情性关心、个人痛苦以及IRI-C量表总分上,男性均显著低于女性。(3)在IRI-C想象分量表得分上,大三得分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4)在IRI-C共情性关心量表得分上,文科教师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和文体类教师。比较在职与职前教师在共情得分上的差异发现:在共情情境反应得分、IRI-C观点采择得分、IRI-C共情性关心得分及IRI-C量表总分上,在职教师得分显著高于职前教师。在IRI-C个人痛苦量表得分上,在职教师得分显著低于职前教师。研究三,通过对职前教师进行共情训练考察其对职前教师共情能力的影响。使用自编共情培训材料对30名职前教师(在校免费师范生)进行共情培训,考察培训前后被试在共情能力得分上有无变化。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共情培训后,共情情境反应得分和观点采择得分显著提高,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修订版(IRI-C)其他分量表及总分上,前后测差异不显著。控制组被试则在所有得分上前后测差异均不显著。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教师共情策略具有有效性、可用性及适用性;(2)在职教师共情能力受到有无学习共情、性别、教龄、年级阶段及学科性质等因素的影响;(3)职前教师共情能力受到是否独生子女、性别、年级和学科性质等因素的影响;(4)在总体共情能力上,在职教师优于职前教师;(5)通过共情训练可以提高教师的共情情境反应能力及观点采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