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国际社会中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并行不悖,这己成为深刻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两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加速欧共体内部整体市场化进程的《单一欧洲法案》的出台,地区主义在沉寂十多年后再次焕发出生机,从此进入“新地区主义”发展阶段。不同于地区主义的标杆——欧盟,东亚地区突破传统,在践行“新地区主义”的进程中表现出独特的“开放性”特点。 地区主义“指同一地区内的各种行为体(包括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或个人等)基于共同利益而开展地区性合作的全部思想和实践的总称。”本文所研究的地区主义“开放性”是指地区主义所表现出的对地区内和地区外开放合作的特点。笔者将“开放性”的内涵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在主体方面,由国家扩大至非国家行为体,地区行为体扩大至与地区利益相关的域外行为体;在内容和目标方面,由传统的经济和安全领域外溢到环境、社会、文化、非传统安全等领域;在形式方面,由同质性、单一性的合作发展为多样性、多层次性的合作。 随着东亚地区合作的逐渐展开与广泛拓展,地区主义的“开放性”在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理论指导作用,也使东亚地区成为坚持并奉行地区主义“开放性”的最活跃的舞台。 从地区层面分析,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东亚地区主义“开放性”的演进主要经历了四个重要的阶段:1967年成立的东盟、1989年建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7年发起的东盟与中日韩合作机制、2005年开始的东亚峰会。在这个演进过程中,东亚合作从最初的东盟发展到今天的东亚峰会机制,地区主义“开放性”的特点贯穿始终。 东亚地区主义的“开放性”具有原则自愿、目标双层、方式灵活、范围有限的基本特征。究其原因,则包含四个动力因素:首先,开放性是维护地区共同利益的需要;第二、开放性是东亚“安全困境”的必然产物;第三、开放性是东亚以市场为导向的本质决定的;第四、开放性是美国对东亚的利益渗透所驱使的。 在理论与地区层面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站在国家层面,分别从中国、日本、美国的视角出发,梳理三国对东亚地区主义“开放性”的政策,透析各自的政策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中日美三国的政策差异以及背后各自的利益考量。 然而,在东亚地区主义不断发展的同时,这样一个问题越来越凸显,即:东亚地区主义的开放之路到底要走多远?尽管保持开放对于东亚地区主义发展是必要的,但是,东亚地区合作也面临着开放性所带来的困境。首先,开放性造成地区内缺乏凝聚力;其次,开放性造成地区合作低制度化;第三,开放性造成地区出现东亚特色的淡化。 那么,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究竟需要怎样的开放呢?首先,开放性的地理范围应立足于东亚;第二,开放方式和领域要内外有别;第三,开放性要以维护地区利益为主。因此,以开放性为特色践行地区主义,这将推动东亚合作的持续发展,为世界展现一个开放、有活力的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