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视阈下的唐代河东“垦畦浇晒”制盐技术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ndykitee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垦畦浇晒”制盐技术是河东盐池制盐史上的一项突破性技术变革,它的成熟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河东池盐的质量和产量,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这一完全依靠阳光、风力等自然力结晶成盐的制盐技术,比海盐和西欧的天日晒盐技术早了近一千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沿用至今,造就了“千里中条一池雪”的壮观景象。现阶段对该制盐技术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山西省的古代科技文化和晋南根祖文化,为山西省的文化旅游产业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可以揭示制盐技术所蕴含的现代地球化学工艺理念,为我省乃至中国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实例参考。唐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农业、水利工程、交通工具和冶铁等技术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些技术同经济、文化等要素共同构成了制盐技术的社会语境。而技术要素作为社会语境中的核心要素,对唐代河东盐池“垦畦浇晒”制盐技术的成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本文试图在STS的视阈下审视唐代河东盐池“垦畦浇晒”制盐技术的演进历程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本篇论文运用系统论思想、实地调研、归纳演绎、比较分析等科研方法,在搜集并整理有关唐代河东盐池制盐技术史料的基础上,结合促进“垦畦浇晒”制盐技术成熟的社会语境中农业、水利等技术要素的变革,指出该制盐技术的成熟也是唐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揭示了该制盐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并着重阐述了该制盐技术对河东盐文化的贡献。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唐代河东盐池的基本状况以及唐代以前的制盐技术。第二章,在详细阐述唐代河东盐池“垦畦浇晒”制盐技术三步制盐法——“治畦”、“引水养卤”、“晒制成盐”的基础上,揭示了该制盐技术每一步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此外,本章还指出唐代河东盐池所处的自然环境对该制盐技术的成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章,基于运城盆地自古就是农业发达地区的史实,通过详细比较河东池盐生产方式在生产指导思想、技术工艺、管理思想等方面同唐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相似性,进一步指出河东盐池“垦畦浇晒”制盐技术是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缩影,是唐代成熟的农业、水利工程、交通工具、冶铁等技术构成的社会语境中,社会合力综合作用下的成果。第四章,分别从池盐产量、国家的盐利收入、盐池的盐政管理政策、运城盆地的发展以及现代地球化学工艺等方面,对制盐技术的社会影响及贡献进行详细论证。第五章,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论述了“垦畦浇晒”制盐技术的成熟极大地丰富了河东盐文化。物质文化方面涉及到防洪体系遗址、池神庙、禁墙以及《盐池灵庆公神祠颂》石碑;精神文化方面涉及到防洪体系中的系统论思想、管理经验以及诗歌。
其他文献
为准确判断来袭目标的威胁程度,使舰艇编队取得最佳的拦截效果,构建一种基于云模型的航母编队协同防空作战目标威胁评估模型。通过分析防空作战威胁评估因素,从攻击能力、攻
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空间内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其内部由各种有机材料和物质组成,受来自大自然不同方面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就是运用系统优化的原理,将土地作为一个复杂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由原来的强调“双基”转向“三位目标一体”再到现在提出的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针对如何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研究受到广泛地关注。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知识与德育并重的学科,既要
目的探讨Writ-1蛋白在子宫肌瘤组织,宫颈病变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情况,观察其与HPV感染的关系,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8月
黄河治理是一项重要的水利活动,关系着国计民生,及时足量地提供治河物料是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清代,治河材料经历了由柳枝到芦苇再到秫秸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治
对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几个问题作了列举,提出了完善立法和增大政府投入、防止单纯以汇率比较中外医疗价格、把落实<全民道德实施建设纲要>与医德医风建设结合起来、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民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宅基地粗放利用情况却依然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各地方对于政策的实施力度却不尽相同,
作为构建新型和睦农村的基本策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当地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极大促进了所在地区的生活安定化,若没有此制度,农村将会失去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安全保障
近几年来,都市农业的兴起,给我国市民农园找到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如何在都市农业发展的大潮中经营好市民农园,走出农业自身低效益的困境,显得尤为重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
本文集中探讨了中国文论“失语”与“话语重建”这一大问题下几个尚缺乏深入解析的子问题∶分疏参予讨论者的不同心态;从文化整体变迁大背景出发衡估传统文论的价值与再生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