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型林荫道作为城市林荫道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住和生活息息相关,其规划与建设也能缓解居住区周边绿地分布不均匀所带来的矛盾。本文旨在通过对生活型林荫道景观的调查与研究,关注在满足居民基本出行需求的前提下,让人们在林荫道空间下得到最大程度地休闲、游憩与活动。通过林荫空间将道路沿线零星的绿地空间有效串联起来,形成“长藤节瓜”的效应以带动沿线零星绿地的生态、游憩价值,解决居住区周边绿地资源稀缺带给居民的不便。本文通过社会调查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选取上海7条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型林荫道作为研究对象,对这7条道路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查从林荫道的构成要素、边界界面、游憩空间以及安全性等多方面出发,综合分析生活型林荫道的各项特征。此外,基于生活型林荫道使用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系统地研究了生活型林荫道景观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同时结合行业专家的意见,构建了生活型林荫道景观评价体系,并应用于上海7条代表性的生活型林荫道的调查与评价中,对比分析每条生活型林荫道的景观质量等级,归纳总结上海生活型林荫道景观的的优点与不足。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7条典型生活型林荫道各单因子质量大部分较好,其中Ⅰ级(优)占32.5%,Ⅱ级(良)占20.8%,Ⅲ级(中)占31.2%,Ⅳ级(差)和Ⅴ级(极差)仅占10.4%和5.2%,行人及周边居民对林荫道的满意度较高。2)7条典型生活型林荫道中,等级为Ⅰ级(优)有1条,Ⅱ级(良)有3条,Ⅲ级(中)有3条,Ⅳ级(差)和Ⅴ(极差)均为0条,整体林荫道景观为Ⅱ级(良)。3)上海生活型林荫道景观质量综合指数为M_β=4.0293,为Ⅱ级(良)。4)碧云路由于其周边配套最完善、道路断面最适宜,设计定位最合理,其景观综合评分最高为M_β=4.5227。5)政悦路由于周边配套较为简单且整体绿化疏于管理,其综合评分相对最低为M_β=3.5805。6)针对生活型林荫道各景观因子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提升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首先,通过社会学调查的方法,获取生活型林荫道现状的第一手数据资料;第二,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活型林荫道景观评价模型,从美感度、游憩度和安全度三个准则建立指标体系;最后,为上海生活型林荫道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以上海生活型林荫道为研究对象,由于调研季节主要集中在冬季,对于植物数据及景观特征所采集尚不全面,同时由于调研均在白天进行,未对林荫道夜间景观进行一定的调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全面性与客观性;此外,由于受到设备和时间的限制尚未对林荫道生态功能和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因此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足之处将在后续的研究中作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