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的代表作《茶馆》是中国戏剧的经典代表,是艺术殿堂的瑰宝。它生动地描述了清末至二战后五十年间的社会变迁和人们水深火热的悲惨生活。短短的三幕剧,却反映出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茶馆》涵盖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中国独有的文化内涵。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接受美学产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其代表人物为姚斯和伊瑟尔。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接受美学打破了传统上以文本为导向的思想,突出了读者的主体地位。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因此,其品质应有读者来评价。接受美学把文学作品作为创作和接受共同完成的艺术成品。姚斯等学者对接受审美进行阐释分析,总结了其基本观点,分别是期待视野、读者角度、视野融合和审美距离等等。这些思想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具有深刻而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茶馆中对文化负载词为例,比较分析了两英译本中的翻译策略,来探寻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翻译策略。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英若诚和霍华德对《茶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来研究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意义。英若诚的英译本通俗简洁,易于外国观众接受。语言形式充满张力和活力,有利于演员进行舞台表演。而霍华德的英译本信息全面,保留了原文特色。对特定的文化负载词加以注释,便于目标读者的理解。两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英若诚译本主要以同化为主;而霍华德则以异化为主。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但未能达到最佳审美距离。因此,作者试探性地提出了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翻译策略,以期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