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诊出率不断升高,研究及治疗水平有待提高,相关靶向抑制剂的作用及疗效亟待开展,但国内可利用的GIST研究模型十分有限。本研究旨在建立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模型,优化其培养条件,探索靶向抑制剂的作用。方法利用外科手术切除的人胃肠道间质瘤的腹膜转移灶组织进行体外原代培养,连续传代培养20代以上进行鉴定,绘制增殖周期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检测CD117和DOG-1表达,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PCR法检测C-KIT基因与PDGFR4基因突变,皮下接种BABL/c-nu,B-NSG裸鼠检测成瘤性,PCR法进行种属鉴定及支原体检测,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检测鉴定细胞 DNA 指纹。构建含有SV40 T-eGFP基因片段的质粒并通过包装的慢病毒感染人真皮成纤维细胞ESF,转入含有TK基因的质粒构建药物控制的永生化饲养层细胞,CCK-8法观察ESF-LT-TK细胞生长曲线以及ganciclovir的控制效果,探索ESF-LT-TK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对GIST增殖的的支持效果。利用慢病毒包装SV40 T-eGFP,转染、构建永生化GIST细胞系,观察是否可加快其增殖。CCK-8法观察C-KIT两种通路抑制剂的抑制效果。结果在体外连续传代超过20代的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命名为PUMC-GIST-1,连续传代后细胞可见分枝,呈神经细胞样生长,传代后于第5d到达平台期;CD117和DOG-1表达均阳性;第25代细胞染色体核型有变化,在38~48条之间;细胞C-KIT基因11号外显子5’端突变热点区有突变V559D,PDGFRA基因12号外显子CCG-CCA突变。PUMC-GIST-1细胞两种裸鼠体内移植不成瘤;PUMC-GIST-1细胞种属鉴定为人源性,STR结果与原代一致,无支原体的污染。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永生化质粒LargeT-eGFP构建成功;可以稳定表达Large-T-eGFP-TK的ESF-LT-TK饲养层细胞系建立成功,已传至P66,ganciclovir浓度为4-8μg/mL时,饲养层细胞可在失去增殖能力的情况下正常存活4-5天;PUMC-GIST-1的适宜培养条件为D/F12培养基含10%FBS,和1%ITS;获得了可以稳定表达LargeT-eGFP的PUMC-GIST-1-LT-GFP细胞,细胞汇合速度变快;与未处理的P24细胞相比,利用ESF-LT-TK饲养层细胞培养的PUMC-GIST-1细胞生长状态更好,细胞汇合速度加快。C-KIT下游抑制剂GDC-0941单独作用时对PUMC-GIST-1的抑制率为13.42%(5μmol/L组0.445±0.024 vs 对照组 0.514±0.034,F=8.956,P<0.001);AZD-6244 单独作用时促进 PUMC-GIST-1 的增殖(10μmol/L AZD-6244 组 0.58±0.02 vs 对照组 0.56±0.03,F=9.775,P<0.001),抑制 GIST-430 的增殖(10μmol/LGDC-0941 组 1.40±0.07vs对照组1.51±0.04,F=6.613,P<0.001);两种抑制剂共同作用时抑制率为9.68%(5μmol/L AZD-6244+Sμmol/L GDC-0941 组 0.373±0.030 vs 对照组0.413±0.012,F=3.298,P=0.007),远低于相同条件下对GIST-430细胞系的抑制率93.83%,表明PUMC-GIST-1对C-KIT下游双通路靶点抑制低敏感;当AZD与GDC的浓度分别为5μmol/L时二者具有协同抑制作用,金正均Q值检验PUMC-GIST-1与GIST-430的q值分别为3.08与3.91,均大于1.15。结论本次研究建立了靶向药物低敏感PUMC-GIST-1-细胞株及其转化株PUMC-GIST-1-LT-GFP,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突变背景清楚。建立了可利用药物控制增殖的永生化的饲养层细胞ESF-LT-TK,构建了带绿色荧光的永生化质粒LargeT-eGFP,探究了饲养层细胞对GIST细胞的支持效果。为后续探索胃肠道间质瘤发病机制提供研究材料,也为后续研究临床治疗中的耐药性问题提供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