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年龄差异的城市-区域宜居性分析与评价 ——以福州主城区为例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包含鼓楼区、仓山区、台江区、晋安区、马尾区、闽侯县及连江县部分区域的福州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福州市近年来城市宜居性建设的背景,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现状、探讨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依据一定原则,结合《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并参考其他学者建立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选取18个适合评价福州市宜居性的指标。其次,按照居民区尺度,以误差最小为原则将研究区划分为2925个400m*400m的评价单元,以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准则,将有住房需求且有购买力的城市居民分为20~35岁的青年、35~55岁的中年、55岁以上的老年三个群体,依据其对居住区域的不同需求建立不同群体的居住偏好体系,基于GIS平台的多种空间分析技术评价各项指标,使用AHP-熵权复合模型得到不同年龄段的居住偏好区域并借助Arc GIS的可视化功能展示结果。再次,将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与房价做耦合分析,探究房价与各指标的相关程度,确认是否能够将房价作为评价城市宜居性的一项指标,使用多元线性加权法将房价融入居住偏好评价体系,将不同年龄的宜居区空间分布结果可视化,进行基于年龄差异的城市-区域宜居性分析与评价。最终得到以下结论:社会属性差别(本文特指年龄差异)导致居住需求不同,体现在不同年龄群体对各项评价指标的看重程度有较大差异。其中,青年群体最看重交通便捷性与区位优势度,且对房价的敏感度较高,Ⅰ级宜居区主要分布在闽侯县、仓山区及晋安区内基础建设暂不完善,但相对距离市中心较近的城镇区域;中年群体最看重教育资源可达性及交通便捷度,且相比房价,更看重资源设施,Ⅰ级宜居区主要分布在优质教育资源密集的鼓楼区、仓山区等市中心区域;老年群体综合考虑房价及生活舒适性和环境健康性,Ⅰ级宜居区主要分布在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交界处的公园延边区域,以及靠近水源的区域。结合以上结论,分析城市-区域尺度基于不同年龄的宜居区空间分布差异,研究年龄属性对区域宜居区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分析总结现阶段福州市城市宜居性发展存在的问题。该研究不仅对城市内部居民在选择符合自身属性的宜居区时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案,也为城市决策者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居民需求角度出发建设功能多样化宜居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是我国宜居城市发展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其他文献
细根具有巨大的吸收表面积、生理活性很强,是树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功能器官,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落叶树种地上部分采取高效率的生态策略,而常绿树种则采取相对保守型的策略,但是对于常绿与落叶树种地下细根整体上的资源策略还知之甚少。此外,叶经济谱已经被证实,但根经济谱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本研究选择亚热带59个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前四级细根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前四级细根的养分、形态和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南方红壤区主要植被恢复树种,受自然条件、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林下存在着中度甚至强度以上水土流失。推广典型治理模式,可有效减轻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促进退化马尾松林的生态恢复。以乔灌草混交、条沟草灌、全坡面播草、低效林改造、封禁管理等典型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和林下严重侵蚀未治理地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样地调查、采样、观测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研
为了满足居民对蔬菜的需求和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设施蔬菜栽培在我国发展迅速。然而栽培过程中大量农药化肥的投入以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导致设施蔬菜发生严重的土壤退化问题,威胁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本实验以河南省原阳县沙岗村连续种植10年番茄的设施蔬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强还原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添加生物质炭(BC)以及两者联用(BC+RSD)三种
凋落物分解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凋落物的不断输入对森林土壤碳、氮的形成、稳定和转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凋落物不同阶段分解物质的差异导致进入土壤的DOC组成不同,进而影响颗粒态与矿物结合态碳氮的组成。而氮添加使凋落物分解过程先后释放物质发生改变,从而调控土壤氮循环,可能存在对土壤不同组分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因此,从土壤矿颗粒态与物结合态角度研究不同性质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释放物质组成对土壤氮的影响,对认
森林凋落叶是植物组织衰老死亡或更新代谢的产物,同时也是影响土壤有机质的重要因素。凋落叶的分解会影响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变化,进一步影响土壤CO2和N2O排放。本研究依托福建省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研究站平台,以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和马褂木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培养试验。设置6种处理:马尾松凋落叶+马尾松土壤(PM+PM)、香叶树凋落叶+马尾松土壤(LH+PM)、马褂木凋落叶+马尾松土壤(LC+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epidoptera:Plutellidae)是全球范围内破坏农作物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十字花科作物。由于小菜蛾世代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使得对小菜蛾的防治日趋严峻。生物防治是当今社会害虫绿色防治的主要发展方向,昆虫天然免疫系统成为未来生物防治的一类重要靶标,而溶菌酶是昆虫天然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效应因子,因此研究小菜蛾
南方红壤区是中国第二大水土流失区,涉及范围广,侵蚀强度大,程度深,威胁着南方广大地区的环境问题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南方红壤区十分迫切需要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芒萁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具有很强的生态恢复和保持水土功能,然而野外实际环境中存在限制因子限制其在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程度强烈地区的生长和蔓延。为促进南方红壤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和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研究限制芒萁生长
农业干旱既能使农作物减产,又能引发病虫害等次生灾害,是制约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南方土地利用强度大、景观斑块复杂破碎的沿海平原地区,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既能反映农作物受旱的时间变化过程,又能反映农作物受旱的空间变化细节,在农业干旱遥感监测中具有迫切的需求。本文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在分析农业干旱成灾过程的致灾因子及其监测机理的基础上,以低空间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温度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被破坏,导致土地覆盖发生重大变化,土地覆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状况。研究城市植被发生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程度,植被变化与土地覆盖变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反馈作用。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植被结构和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参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的生长状
城市绿地的空间形态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城市绿地的空间形态变化可为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创建舒适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等提供科学参考。论文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通过对1999-2018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的处理,获取了研究区5个时间节点的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专题信息;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扩展指数对研究区城市绿地的土地利